拔火罐祛濕火遍里約 專家:脾虛引發“內濕”別拔罐
受訪專家: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醫科主任李建軍副教授、候祥平醫生
(文/朱素穎)近日,里約奧運會上,美國“飛魚”菲爾普斯身上的拔罐紅印備受關注。此間他接受媒體采訪表示,過去兩三年一直都在拔火罐,“我很喜歡,它對我效果很明顯”。仿佛一夜之間,隨著“飛魚”的再次奪金,我國中醫的療法也跟著狠狠地火了一把,甚至被外媒稱為“神技”。
據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醫科主任李建軍副教授說,拔罐療法在我國已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關于“角法”的記載,角法就類似于后世的火罐療法。而國外古希臘、古羅馬時代也曾經盛行拔罐療法。
拔罐療法又稱火罐療法或吸筒療法。是指將罐具內形成負壓而吸附于患處或穴位上,產生局部充血和瘀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臨床上常用火罐法、水罐法和抽氣法,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的療法。目前,國外運用比較廣泛的是抽氣法,也稱“氣罐”,是一種新型拔罐療法,可以避免燙傷,操作簡便。但是,李建軍副教授提醒說,拔罐由于療效顯著、簡單方便而受到廣泛歡迎,但并非人人適宜。老百姓也要避免踏入誤區。
提醒一:身體虛弱不宜拔罐
拔罐療法對于肩背痛、腰腿痛、胃痛、咳嗽、癰疽初起等療效十分明顯,有時與針灸、點刺放血等療法配合療效更佳。然而,拔罐雖好,并非人人適宜,而且拔罐的頻率和時間要根據個人體質和具體癥狀。對于出血性疾病和水腫疾病、以及大血管部、孕婦腰腹部,均不宜拔罐。肌肉瘦削、骨骼高低不平及毛發過多處也不宜使用。此外,從中醫學“補瀉”的角度來看,拔罐總體上傾向于“瀉法”,所以拔罐治療不適宜頻繁進行,一般1-2周/1次即可。同理,身體極度虛弱的人也不適宜拔罐。
提醒二:脾虛引起的“內濕”不宜拔罐
侯祥平醫生說,老百姓常認為拔罐可以祛濕,但是,濕要注意區分“內濕”和“外濕”,同樣是“濕氣重”,由于發病部位及癥狀表現的不同,分為外濕和內濕兩大類。外濕是由盛夏氣候潮濕,或居家潮濕、涉水淋雨、穿著濕衣、洗浴后即吹空調等原因,外邪侵入人體,使體內水液不得蒸發,水濕停聚而成病。常表現為風濕關節疼痛、腰酸背痛等。一般來講,拔罐對這類“外濕”癥狀療效比較好。而內濕則往往由于脾虛導致脾氣運化不利導致的。病人往往出現頭昏頭重、四肢酸懶、身重而痛、關節屈伸不利、胸中郁悶、脘腹脹滿、惡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癥狀。那么這類患者則不適宜拔罐治療,而更加推薦中醫的另外一種療法——艾灸。
提醒三:拔罐不一定要在背部
我們常見的拔罐部位都在肩頸及背部。是不是拔罐只適合在背部呢?對此,侯祥平醫生回應說,拔罐不一定要選擇背部。理論上來講,除了肌肉瘦削、骨骼高低不平及毛發過多處也不宜拔罐以外,其他地方都可以拔罐。臨床上之所以多選擇背部拔罐,那是因為從經絡理論來看,人體的背部屬于督脈、膀胱經的循行部位,督脈總領人體的一身陽氣,而膀胱經則被認為是人體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線,是一切外感疾病最易先侵襲的部位。此外,背部的生理結構也比較適合拔罐,尤其是走罐的操作。但并不是說,背部就是最佳拔罐部位,有時根據臨床要辯證選擇,比如婦科疾病的患者,反而比較適合腹部拔罐。
提醒四:拔完罐后莫急于洗澡
現在工作繁忙,很多老百姓都喜歡下了班,吃了飯再去拔罐,拔完回家洗個澡再美美地睡給覺。侯祥平醫生說,這其實也不妥。拔罐前,不宜吃得過飽,晚餐后少許歇息再行拔罐。拔罐之后盡量不要貪食生冷,不宜飲酒,注意防寒保暖,不宜立即洗澡,一般來說,拔罐后6至8小時再洗澡比較妥當。
家庭醫生在線(m.zpeb.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
(責任編輯:鄭永儀 通訊員:朱素穎)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10 個月小孩中午和晚上睡覺咳嗽厲害
2024-10-30小兒肺熱平膠囊有何副作用及如何處理?
2024-10-29大便稍干且舌苔常脫落如何調理?
2024-10-29小孩眼皮被蚊子咬腫,用藥會傷眼嗎
2024-10-29寶寶發熱 39 度能否用小兒回春丸,
2024-10-29頭痛頭暈全身無力惡心如何治療
2024-10-29月子里哺乳期能否吃生血康合劑和補血片
2024-10-29服用某藥時能否吃驢膠補血顆粒補血?
2024-10-29
熱門文章
膠原蛋白怎么補充好?專業攻略助你科學補充
2024-10-31拉單杠的好處:從肌肉鍛煉到健康提升
2024-10-31甲亢是怎么引起的?有什么危害?
2024-10-25深入了解細胞免疫,日常生活中的免疫增強建議
2024-10-25睡落枕了怎么辦?實用小竅門助您快速緩解
2024-10-25核桃的正確吃法,健康養生從細節開始
2024-10-24蒲公英泡茶,解鎖健康新方式
2024-10-23三陰交定位指南,健康養生新起點
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