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癥狀辨別男人是否腎虛 男人勾勾手指就能益腎
常常會有病人到醫院診治腎病,可一查尿常規和腎功能完全正常。再一問才知道,他們都是在看中醫時,聽說自己腎虛,所以自認為得了腎炎或腎衰。
那么,男人腎虛癥狀有哪些?
癥狀一:打哈欠:哈欠連連,經久不止。
打哈欠是生活里經常遇到的生理現象,一般在身體疲倦欲睡時,或者在酣睡中被人叫醒時都會發作,這些時候打哈欠屬于正常生理現象,不必擔心。但如果不拘時間,在不疲倦的時候哈欠連連,經久不止,可能說明你有腎虛的問題,應引起足夠重視。
打哈欠所表現出的腎虛一般是腎陽虛證,這類人除了哈欠連連、神疲乏力外,還常常伴有面色白而無華、形寒肢冷、食少腹脹、大便溏瀉、夜尿增多(或者小便清長)等癥狀,如果看看舌頭,還能發現舌質淡、舌苔白、口唇青紫等癥狀。
癥狀二:嘴里發咸:無緣無故地感覺口咸。
腎陰虛的人,除了口咸外,往往還伴有咽干口燥、頭昏耳鳴、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失眠多夢等癥狀,如果看一下舌頭,還會發現舌質紅、舌苔薄。
腎陽虛的人,除了口咸外,往往還伴有全身倦怠、氣短乏力、畏寒肢冷、腰膝冷痛、腿軟無力、夜間尿頻等癥狀,如果看一下舌頭,還會發現舌質淡胖、舌邊有齒印。
癥狀三:無故地出現恐懼的感覺。
這里說的“恐”與平時說的驚是有區別的。驚是事先自己不知道,事出突然而受到驚嚇。恐就是俗稱的膽怯,自己事先是知道的,就是害怕。由腎虛導致的善恐,一般會同時伴有頭腦發空、健忘、腰膝酸軟等癥狀,可以把這一特點作為判斷的參考。
腎陰虛的人,在恐懼的同時還伴有手足心熱、心煩失眠、遺精盜汗等癥狀,如果看看舌頭,還會發現舌質紅、舌苔少而干。腎陽虛的人,在恐懼的同時還伴有怕冷、四肢發涼、疲憊乏力等癥狀,如果看看舌頭,還會發現舌質淡嫩、舌苔白。
癥狀四:畏寒:怕冷。
中醫認為,人體陽氣充足,能夠抵御寒冷,維持正常體溫,不會產生怕冷的感覺;如果人體陽氣虛弱,不能溫煦機體,就會產生寒冷的感覺。
人體陽氣遍布全身,無處不在,每個臟腑都有陽氣,從本質上說,腎是陽氣產生的根源。腎是先天之本,內藏真陰真陽,也叫腎陰、腎陽,腎陰是人體陰液的根本,腎陽是人體陽氣的根本。治療所有類型的畏寒都要涉及溫補腎陽。
那么,如果你有畏寒的癥狀,如何判斷是否是腎陽虛引起的呢?腎陽虛引起的畏寒,常常伴有精神不振、腰膝酸軟冷痛、面色黧黑、小便清長頻數等癥狀。另外,男子會有陽痿、早泄、滑精的問題,女子會有白帶清稀、宮寒不孕的問題。
男人勾勾手指就能益腎
女人喜歡和別人勾小指,因為代表一種約定、承諾,不過你知道嗎,男人多勾勾食指,也是一種強精壯陽的好方法。
專家介紹說,商陽穴是男性性功能保健的重要穴位,就位于食指尖端橈側指甲角旁,刺激該穴具有明顯的強精壯陽之效,可延緩性衰老。
其按摩方法也簡便易行,可在上下班乘公共汽車或地鐵時,用食指鉤住車內的扶手或吊環,或在閑暇時兩手食指相鉤反復牽拉,也可利用傘柄等按摩食指等。
除了上面說的位于食指的商陽穴外,男性保健“要穴”還有涌泉穴、關元穴和三陰交穴:
涌泉穴位于足掌心,具體位于足底中線前、中三分之一交點處,即足趾屈時,足底前凹陷處。每晚臨睡前用熱水洗腳,以及用手指按壓該穴,或放一條小圓木棍,赤腳踏上反復滾動等,都可刺激該穴,有助于性功能。
關元穴是任脈的穴位,在人體的前正中線上,位于臍下3寸處。所謂“任脈”,是指不論男女都與其生殖系統有密切關系的一支經脈,任脈上有不少具有強精壯陽效果的穴位。可用指壓法按摩刺激關元穴,或是交替用左右手繞臍旋轉按摩腹部,刺激任脈上的有關穴位,次數越多越好。
三陰交穴是肝經、脾經、腎經三條陰經交會之處,位于脛骨內側、腳內踝上約10cm處,針灸該穴主治遺精、陽痿、陰莖痛、小便不利、睪丸縮腹等,是治療男子性功能障礙最常用的穴位之一。因此,經常用手指按摩此穴可增強男子性功能。
(責任編輯:吳任飛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小兒肚漲發熱咳嗽并嘔吐如何改善?
2024-10-30兩歲小孩能吃咽喉片嗎?量如何控制?
2024-10-30小兒面部黃喝白苓健脾顆粒,是何原因
2024-10-3010 個月小孩中午和晚上睡覺咳嗽厲害
2024-10-30懷孕晚期能喝哪些藥及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4-10-30兩個月嬰兒舌苔、吐奶、不喝水、攢肚如
2024-10-30嬰兒肝炎綜合征服用清肝利膽口服液的方
2024-10-30小孩消化不良常拉肚子,脾虛能用健脾丸
2024-10-30
熱門文章
膠原蛋白怎么補充好?專業攻略助你科學補充
2024-10-31拉單杠的好處:從肌肉鍛煉到健康提升
2024-10-31甲亢是怎么引起的?有什么危害?
2024-10-25深入了解細胞免疫,日常生活中的免疫增強建議
2024-10-25睡落枕了怎么辦?實用小竅門助您快速緩解
2024-10-25核桃的正確吃法,健康養生從細節開始
2024-10-24蒲公英泡茶,解鎖健康新方式
2024-10-23三陰交定位指南,健康養生新起點
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