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劑真的那么毒?揭秘食品添加劑的真相
隔三差五,食品安全問題總會陸續冒個頭,食品中添加的各種成分也一再成為坊間熱議話題。所謂食品添加劑到底是什么,真會對健康構成威脅嗎?健康與食品的色香味之間,人們該如何抉擇?
種類知多少
從廣義上來看,所有加入食物并起特定作用的物質成分都可叫做食品添加劑。沒錯,廚房里的鹽、糖、醋就可視為食品添加劑。然而,食品添加劑通常更多指向食品生產領域。按照1995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的定義,食品添加劑是“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的化學合成或者天然物質。”
食品添加劑家族種類繁多。目前,中國許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品種已達1513種;而美國則有2500種以上的不同添加劑,應用于20000種以上的食品中。食品添加劑中的老三樣——香精、色素、防腐劑,人們已耳熟能詳,而很多默默無聞的添加劑,也在為食物“增光添彩”。
作為食品的“附屬物”,添加劑實則善莫大焉。冰箱中的鮮蔬果汁存放了三天卻沒有分層,全靠提高黏度的增稠劑;分散劑和表面活性劑能讓咖啡伴侶均勻散入整杯咖啡;女生喜愛的酸奶和冰激凌,其眾多口味都要靠香精打理,好看的顏色則全憑食用色素。
再將目光轉向廚房,仔細看看醬油瓶的標簽。配料表上你所不熟知的谷氨酸鈉、焦糖、山梨酸鉀、5-核苷酸鈉等就是添加劑。老抽醬油顏色濃重,那是添加了焦糖色素;有些醬油味道鮮美,那是添加了鮮味劑(谷氨酸鈉和核苷酸鈉)或氨基酸水解物;能保質6個月,則是防腐劑山梨酸鉀或苯甲酸鈉的功勞。
口香糖更是食品添加劑的“大匯演”。隨便拿起一瓶某品牌口香糖,配料表上會有一大串我們看不懂的化學物質——木糖醇、安塞蜜、山梨糖醇、膠母糖基礎劑、阿拉伯膠、增稠劑、磷脂、香料、甘油、二氧化鈦、甜味素、被膜劑、抗氧化劑。這里面,木糖醇、安塞蜜、山梨糖醇屬于人造甜味劑,不含糖分,這也正是他們宣稱“有益牙齒健康”的原因所在;膠母糖基礎劑、阿拉伯膠、增稠劑則能保持口香糖內樹脂的可塑性,增加咀嚼感;是薄荷還是檸檬草口味,則取決于香料的添加;另外,口香糖表面有被膜劑,具有保質保鮮、上光防水的作用;抗氧化劑能防止其潮解和變質;口香糖不同的顏色,則仰仗各種色素的穩定發揮,檸檬黃靠檸檬黃鋁色淀,藍色則靠亮藍鋁色淀。
食品添加劑的出現讓食品生產商狂歡,它們猶如神奇魔術手,“點石成金”般地改變了食品生產的面貌,且對滿足人類的“口腹之欲”貢獻良多。難怪有人說: “沒有食品添加劑,生活雖能繼續,但會暗淡乏味、乏善可陳。”
真的安全嗎?
人們現在犯難了,既然離不開食品添加劑,那它究竟安全嗎?
首先是天然與合成之爭。
現代人崇尚自然,認為天然的總比人工合成的安全、健康。沒錯,有些天然產物的確比人工合成的好。以抗氧化劑和增稠劑為例,目前,抗氧化劑產品研究早已轉向天然,如天然維生素E、類黑精、紅辣椒提取物、生姜提取物等。增稠劑也通常來自藻類、植物纖維,或從細菌分泌物中提取而來。此外,許多色素、香精,以及作為乳化劑的卵磷脂也來自植物。
然而更多時候,食品添加劑都需通過化學合成獲得,如乳化劑、防腐劑、消泡劑、糖替代品、食用酸堿等。化學合成的物質,分子結構清楚,純正度高,更容易調配添加。而天然的食品添加劑成分較為復雜,或含有雜質,不同批次間穩定性不盡相同,因此,其安全性評估起來會更加困難,添加劑的純度和一致性也難以保證。
其次是有害與無害之爭。
一種物質被添入食品,首先要考慮是否對人體有害。很多化學物質都能增稠、染色、添香、乳化、消泡,但只有通過食品安全性檢驗和毒理學測試后,方被允許加入食品。番茄醬的紅色要靠番茄紅素獲得,而蘇丹紅——能讓動物致癌的工業用染色劑,則必須禁用。
使用食品添加劑還必須符合食品等級生產流程,鹽酸、醋酸、燒堿既是工業原料,也可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但應用于工業時,其產品可能含有害成分,純度或許不夠,這種等級的產品不能用于食品生產。此外,食品添加劑的用量也有限制。在美國,廣泛使用的乳化劑SSL的使用濃度便不得超過0.15%。
最后是食品生產商可信與否之爭。
綜觀各路新聞,導致食品添加劑安全危機的癥結,在于某些食品制造商并不嚴格遵守食品安全生產法規,使用添加劑超標或違規添加工業用原料,進而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許多小作坊或廠家,對色素、乳化劑的使用“跟著感覺走”,沒有標準量化;為節省成本,有些廠家會添加大量功能相似的工業用化學物質,代替合格的食品添加劑。
上述種種,無疑讓人們憂慮。從食品工業角度看,食品添加劑既然進入食品生產領域,必然是經過嚴格試驗,并被證明是安全可靠的。然而,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仍備受爭議,惹人注目。一些使用多年的食品添加劑正風波不斷。
那些被指責的食品添加劑
在面臨信任危機的食品添加劑中,人造甜味劑首當其沖。
現代人為了健康,極力減少糖的攝入量。對糖尿病患者來說,糖分更無異于“毒藥”。因此,那些具有甜味的糖替代品——糖精、阿斯巴甜成為食品中的常客。然而,一些研究信息指出,人造甜味劑如糖精可能引起膀胱癌;阿斯巴甜等其他人造甜味劑還有其他危害和副作用;甚至,多發性硬化癥、阿爾茨海默病、腦瘤、神經錯亂及其他健康問題的黑手都是人造甜味劑。
1879年合成的糖精無疑是人造甜味劑的鼻祖。糖精甜度極高,是蔗糖的300~500倍。但沒過30年,糖精是否有害的爭論便開始了。
1960年,一項研究表明大量食用糖精會導致膀胱癌,隨后不同研究也表明糖精可能是一種導致動物癌癥的物質。1977年,加拿大禁止了糖精的使用。美國迫于公眾對糖精甜味的喜好而未禁止。隨后,大規模研究表明,糖精與人類癌癥發生沒有嚴格關系;糖精導致動物癌癥的作用機理在人體中并不存在。2001年,克林頓總統簽署法令,撤銷了含糖精食品必須標明可能致癌的要求。目前,許多國家均允許使用糖精,僅對用量有所限制。
另一種廣泛使用的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更是飽受批評。它于1965年被發現,現廣泛應用于無糖可樂、口香糖等上千種食品中。但在最初,有研究認為它可能與腦腫瘤的發生有關,促使FDA遲遲未批準將其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1980 年,FDA召集獨立公眾調查委員會,他們的調查未發現其與腦腫瘤有關。1994年阿斯巴甜在歐洲全面獲批;1996年,FDA也取消了對阿斯巴甜的限制,允許其在任何食品中使用。
2002年,歐盟科學委員會在審查了大量關于阿斯巴甜安全性的研究后,再次確認批準使用。但是,盡管如此,針對阿斯巴甜的批評質疑依然不斷,仍有研究指出其潛在的健康危害。
人們很少知道,喝咖啡時常需加入的咖啡伴侶也曾飽受詬病。原來,在西方傳統的咖啡飲用習俗中,咖啡內需添加熱的全脂牛奶。這就要求牛奶來源新鮮,還必須防止變質,所以并不方便使用。20世紀60年代,雀巢公司開發了固體的“牛奶”,被命名為“咖啡伴侶”。它呈干粉狀,里面含有酪蛋白和小分子乳化劑,還有一些碳水化合物以改善口感。
一小包咖啡伴侶便能替代一杯牛奶,人們戲稱其為“奶精”。后來,人們發現半固體的油類生產出的咖啡伴侶穩定性更高、口感也更好,而某些植物油經部分氫化后,其理化性質便能滿足此要求。由此,氫化油開啟了奶精生產的新時代。
隨著研究深入,人們發現氫化油含有高濃度的反式不飽和脂肪酸。后者對人體沒任何益處,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奶精的生產面臨窘境。美國FDA審查研究后認為,正常人每天攝入2克反式不飽和脂肪酸,對身體健康并無明顯影響。FDA進而規定,一份食品(比如240毫升飲料或半杯冰淇淋)中,反式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低于0.5克,便可標注為“不含有”。而沖飲一杯咖啡所需的奶精里含有的氫化油不多,也無潛在的健康之虞。
人造甜味劑和奶精所遭受的質疑,無疑是食品添加劑發展歷程的最好例證。隨著科學的發展進步,更多研究和發現終將令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更加安全、可靠、合理。
出版社合作文章,嚴禁轉載。出版社內容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
(責任編輯:吳任飛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小兒肚漲發熱咳嗽并嘔吐如何改善?
2024-10-30兩歲小孩能吃咽喉片嗎?量如何控制?
2024-10-30小兒面部黃喝白苓健脾顆粒,是何原因
2024-10-3010 個月小孩中午和晚上睡覺咳嗽厲害
2024-10-30懷孕晚期能喝哪些藥及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4-10-30兩個月嬰兒舌苔、吐奶、不喝水、攢肚如
2024-10-30嬰兒肝炎綜合征服用清肝利膽口服液的方
2024-10-30小孩消化不良常拉肚子,脾虛能用健脾丸
2024-10-30
熱門文章
水果界的維C翹楚,你了解多少?
2024-11-01馬齒莧的作用與功效有哪些,可以治療白發嗎?
2024-11-01膠原蛋白怎么補充好?專業攻略助你科學補充
2024-10-31拉單杠的好處:從肌肉鍛煉到健康提升
2024-10-31維生素B12片的作用及功能主治是什么
2024-10-30維生素B6片:健康守護神,功效全解析
2024-10-30維生素B1的作用是什么
2024-10-29維生素E的美容功效大揭秘
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