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家飯”也惹來食物中毒? 緊守6道烹飪安全防線
防線1:新鮮食材處理按次序
在家煮飯,最重要的就是食材新鮮,因而,買回來的蔬菜、魚肉等應該盡快處理,處理食材也應按一定次序。
1、先洗水果、瓜類、葉菜、根莖類蔬菜;在洗瓜類蔬果時,最好用小刷子將外皮刷干凈,因為瓜皮的細菌容易在蔬果切開時進入內部造成污染。
2、清洗豬牛羊和家禽肉;
3、為避免交叉污染,最后才是最易受污染的魚、貝等水產類。
tips:易腐敗食物,如含水量較高或富含營養成分且未經殺菌加工的肉類、魚類、家禽類、蔬菜、水果、雞蛋、乳制品等。這類食品應該盡早處理完后放入冰箱冷藏。
防線2:接觸不同食材,應勤洗手
據統計,大部分食物中毒都是因為處理食物時,廚子沒洗手而造成的。專家建議,不僅在接觸食材之前要洗手,在處理生熟食材和不同種類食材之間一定要記得洗手。因為接觸了生食品或食物原料之后(生豬肉或生家禽產品)不洗手,然后又去摸已經做好的熟食品,這期間就很容易污染食物。
在做菜過程中,以下情況必須徹底洗手——
(1)開始接觸食物之前;
(2)大小便之后;
(3)接觸生肉、蛋、蔬菜及不干凈的餐具、器皿之后;
(4)休息、打電話以后或在做飯中間去干了別的事情,比如拖地等。
防線3:一次只處理一道菜
你是否習慣這樣做菜呢——習慣一次性地將要烹飪的食材都擇好、洗好,常常是砧板剛切了肉,再用水龍頭沖一下,又準備切魚、切蔬菜,有時候忘了洗砧板,一次性把所有的食材都處理好。
實際上,這種方式很容易造成食材中細菌、微生物的交叉污染。比如淡水魚、淡水蝦常常帶有肝吸蟲的活囊蚴,使用切過生魚的刀或砧板切熟食物或用過生魚的器皿盛熟食物也會受到感染。
在做菜過程中,建議這樣做——
1、最好一次只處理一道菜。比如紅燒魚,就把魚和所有的配菜都一次性處理好,做完了這道菜,認真清洗砧板后再做其他的菜。另外,在做菜的過程中,生熟分開,避免熟食品受到生食品的污染,不使用同一塊案板或同一把刀處理生肉和熟食品。
2、不要將生肉和尚未洗清的食材直接放在水池或灶臺上,而最好用容器盛著,避免污染其他食物。盛放生肉的容器清潔后方可盛放熟食。
防線4:砧板、抹布用完立即清洗
刷鍋洗碗人人都會,可是對于抹布和砧板,大多數人也不太在意,實際上,因為餐用具未能徹底洗滌、消毒引發的食物中毒早有報道。餐具主要包括刀、砧板、鍋、瓢、勺等,以及盛放食品的各種托盤、筷子、杯子、抹布等。清洗餐用具時的程序一般有四個程序——
(1)一刮。將剩余在碗、盤、鍋子里的食物殘渣等污物倒入垃圾桶里,并刮干凈。
(2)二洗。將刮干凈的餐具用溫熱的堿水或在水里加入適量的食品洗滌劑清洗干凈。
(3)三沖。用流動水沖去殘留在餐用具內的食物殘跡、油膩、堿液或洗滌劑。
(4)四消毒。用加熱或化學消毒的方式給餐用具消毒。對于砧板和抹布的清潔,建議廚房多備幾條用途不同的抹布,用來擦手的、擦灶臺的和擦碗碟的,不能混用,而且每天用完的抹布都應該清洗干凈并晾干。砧板種類不同,用途也不同。比如木頭砧板,適合切生食;塑膠砧板不易有刀痕,適合熟食。砧板同樣要清潔干凈后晾干。
防線5:不宜長時間儲存食物在冰箱
1、控制細菌繁殖。主要措施是冷藏、冷凍。溫度控制在2℃—8℃,可抑制大部分細菌的繁殖。熟食品在冷藏中做到避光、斷氧、不重復被污染,其冷藏效果更好。
2、冰箱不是保險箱,放入冰箱的食物,如果時間太久,也會發生變質。而且一經解凍的食物,一旦回到致病菌適宜生存的溫度,就會再次產生食物中毒的危險。所以,建議根據每種食物適宜的溫度貯存。
3、冷藏食品應保質、保鮮,動物食品食前應徹底加熱煮透,隔餐剩萊食前也應充分加熱。
防線6:食物必須有效煮熟
高溫殺菌。食品在食用前進行高溫殺菌是一種可靠的方法,其效果與溫度高低、加熱時間、細菌種類、污染量及被加工的食品性狀等因素有關,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責任編輯:吳燕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小兒肚漲發熱咳嗽并嘔吐如何改善?
2024-10-30兩歲小孩能吃咽喉片嗎?量如何控制?
2024-10-30小兒面部黃喝白苓健脾顆粒,是何原因
2024-10-3010 個月小孩中午和晚上睡覺咳嗽厲害
2024-10-30懷孕晚期能喝哪些藥及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4-10-30兩個月嬰兒舌苔、吐奶、不喝水、攢肚如
2024-10-30嬰兒肝炎綜合征服用清肝利膽口服液的方
2024-10-30小孩消化不良常拉肚子,脾虛能用健脾丸
2024-10-30
熱門文章
膠原蛋白怎么補充好?專業攻略助你科學補充
2024-10-31拉單杠的好處:從肌肉鍛煉到健康提升
2024-10-31甲亢是怎么引起的?有什么危害?
2024-10-25深入了解細胞免疫,日常生活中的免疫增強建議
2024-10-25睡落枕了怎么辦?實用小竅門助您快速緩解
2024-10-25核桃的正確吃法,健康養生從細節開始
2024-10-24蒲公英泡茶,解鎖健康新方式
2024-10-23三陰交定位指南,健康養生新起點
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