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鼻塞怎么辦 感冒鼻塞的中醫治療方法
一、風寒型感冒鼻塞
病人除了有鼻塞、噴嚏、咳嗽、頭痛等一般癥狀外,還有畏寒、低熱、無汗、肌肉疼痛、流清涕、吐稀薄白色痰、咽喉紅腫疼痛、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苔薄白等特點,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蓋大被子才覺得舒服點。這種感冒鼻塞與病人感受風寒有關。治療應以辛溫解表為原則。病人可選用傷風感冒鼻塞沖劑、感冒鼻塞清熱沖劑、九味羌活丸、通宣理肺丸、午時茶顆粒等藥物治療。若病人兼有內熱便秘的癥狀,可服用防風通圣丸治療。風寒型感冒鼻塞病人忌用桑菊感冒鼻塞片、銀翹解毒片、羚翹解毒片、復方感冒鼻塞片等藥物。 治療風寒感冒鼻塞的關鍵就是需要出點汗(中醫稱辛溫解表),有很多方法的,包括桑拿、用熱水泡腳(最好加點酒)、蓋上兩層被子、喝姜糖水、喝姜粥等等。風寒感冒鼻塞主治方是桂枝湯,傷寒論首方,也稱和劑之王(麻黃湯也主治風寒感冒鼻塞,但在南方慎用)。 總結:辛溫解表,宣肺散寒。
二、風熱型感冒鼻塞
病人除了有鼻塞、流涕、咳嗽、頭痛等感冒鼻塞的一般癥狀外,還有發熱重、痰液粘稠呈黃色、喉嚨痛,通常在感冒鼻塞癥狀之前就痛,痰通常黃色或帶黑色,便秘等特點。治療應以辛涼解表為原則。病人可選用香雪抗病毒口服液、感冒鼻塞退熱沖劑、板藍根沖劑、銀翹解毒丸、羚羊解毒丸等藥物治療。風熱型感冒鼻塞病人忌用九味羌活丸、理肺丸等藥物。
三、寒包火感冒鼻塞
寒包火的感冒鼻塞(表現為流清涕,大便干燥,咽部紅腫,發熱)和風熱感冒鼻塞(表現為喉痛、面紅、舌苔黃等)可以靠喝苦丁茶來瀉火、清熱,緩解感冒鼻塞的一些癥狀,如咽喉腫痛、頭疼、眼睛腫脹等,但不能預防和治療感冒鼻塞,還是要吃銀翹解毒丸、蓮花清瘟膠囊等藥物。
四、暑濕型感冒鼻塞
病人表現為畏寒、發熱、口淡無味、頭痛、頭脹、腹痛、腹瀉等癥狀。此類型感冒鼻塞多發生在夏季。治療應以清暑、祛濕、解表為主。病人可選用藿香正氣水、銀翹解毒丸等藥物治療。如果病人胃腸道癥狀較重,不宜選用保和丸、山楂丸、香砂養胃丸等藥物。
五、時行感冒鼻塞
病人的癥狀與風熱感冒鼻塞的癥狀相似。但時行感冒鼻塞病人較風熱感冒鼻塞病人的癥狀重。病人可表現為突然畏寒、高熱、頭痛、怕冷、寒戰、頭痛劇烈、全身酸痛、疲乏無力、鼻塞、流涕、干咳、胸痛、惡心、食欲不振,嬰幼兒或老年人可能并發肺炎或心力衰竭等癥狀。治療應以清熱解毒、疏風透表為主。病人可選用香雪抗病毒口服液、防風通圣丸、重感靈片、重感片等藥物治療。如果時行感冒鼻塞的病人單用銀翹解毒片、強力銀翹片、夏桑菊感冒鼻塞片或牛黃解毒片等藥物治療,則療效較差。
中毒型流感病人則表現為:高熱、說胡話、昏迷、抽搐,有時能致人死命。因此病極易傳播,故應及早隔離和治療。
總之,感冒鼻塞病人應根據自身的病情特點選用不同的中成藥治療,否則會影響療效,延誤病情。
中藥方
1、風邪外感,營衛不和
【癥狀】發熱惡寒,有汗不解,口渴不欲飲,苔薄白,脈浮小數。
【治法】調和營衛,辛溫解表
【方藥】川桂枝4.5克,炒白芍9克,生甘草4.5克,茯苓9克,鮮藿佩各3克,白叩殼3克,鮮荷梗1支
【用法】水煎服。
【按語】感受風邪,營衛不和,故見發熱惡寒有汗不解,以桂枝湯加芳宣之品,祛風辟穢,調和營衛,故熱退,風邪得解。
2、風熱感冒鼻塞
【癥狀】發熱,微咳,咽紅,小便黃,脈浮數,舌赤無苔。
【治法】辛涼解表
[感冒鼻塞]
感冒鼻塞
【方藥】桑葉6克,菊花6克,牛蒡子6克,連翹6克,桔梗4.5克,蘆根15克,僵蠶6克,竹葉6克,生甘草3克,香豆豉9克,薄荷2.4克,蔥白3寸6克,【用法】薄荷、蔥白后下,余藥先煮,水煎2次,共取200毫升,分早、晚2次溫服。
【按語】肺為嬌臟,清虛而處高位,選方多宜輕清,不宜重濁,這就是治“上焦如羽,非清不舉”的道理。此屬風熱感冒鼻塞,故用桑菊飲和蔥豉清涼透表,宣肺化痰。
3、感冒鼻塞夾濕
【癥狀】感冒鼻塞兩周,發燒,鼻塞流涕,咳嗽,咽癢且痛,大便干燥,小便正常,色淡太白黃膩,脈浮微數。
【治法】祛濕解表
【方藥】蘇葉4.5克,杏仁6克,桔梗3克,炒枳殼3克,前胡3克,制香附3克,陳皮3克,炒萊菔子4.5克,薄荷3克,荊芥3克,甘草1.5克,蔥白3寸
【用法】一劑兩煎,共取160毫升,分早、晚2次溫服。
【按語】《內經》云:“從外之內而盛于內者,先治其內而后調其內。”此屬感冒鼻塞夾濕,治療先宜疏解,繼用和脾消滯,清利濕熱。
4、濕濁中阻,腸胃氣滯
【癥狀】寒重熱輕,頭脹身痛,胸悶不咳,舌苔白膩如積粉,脈象沉滑,二便俱少。
【治法】祛表里之濕
【方藥】蒼術4.5克,藿香6克,一厚樸4.5克,半夏6克,陳皮4.5克,菖蒲2.4克,大腹皮子9克,枳殼6克,生姜2片
【用法】水煎服。
【按語】此感冒鼻塞為濕邪侵于表里之證。濕邪束于肌表,衛陽內郁失于敷布及溫煦于外,則惡寒重而發熱輕,頭脹身痛,濕濁中阻,氣機失調,則胸悶,脈沉滑,舌苔白膩如積粉均屬濕濁內蘊之象。故治以蒼術、半夏運脾燥濕,藿香芳香化濁,厚樸、枳殼、陳皮行氣寬中,以助濕邪之化除,更配生姜外達以逐在表里之濕邪。防濕郁化熱,入黃苓、赤苓以清熱滲濕。表里之濕解除則癥自愈。
(責任編輯:吳任飛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小兒肚漲發熱咳嗽并嘔吐如何改善?
2024-10-30兩歲小孩能吃咽喉片嗎?量如何控制?
2024-10-30小兒面部黃喝白苓健脾顆粒,是何原因
2024-10-3010 個月小孩中午和晚上睡覺咳嗽厲害
2024-10-30懷孕晚期能喝哪些藥及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4-10-30兩個月嬰兒舌苔、吐奶、不喝水、攢肚如
2024-10-30嬰兒肝炎綜合征服用清肝利膽口服液的方
2024-10-30小孩消化不良常拉肚子,脾虛能用健脾丸
2024-10-30
熱門文章
水果界的維C翹楚,你了解多少?
2024-11-01馬齒莧的作用與功效有哪些,可以治療白發嗎?
2024-11-01膠原蛋白怎么補充好?專業攻略助你科學補充
2024-10-31拉單杠的好處:從肌肉鍛煉到健康提升
2024-10-31甲亢是怎么引起的?有什么危害?
2024-10-25深入了解細胞免疫,日常生活中的免疫增強建議
2024-10-25睡落枕了怎么辦?實用小竅門助您快速緩解
2024-10-25核桃的正確吃法,健康養生從細節開始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