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衛生日的主題為"心理健康,社會和諧"。旨在號召全社會積極參與精神衛生工作,共同承擔防治責任和義務,推動形成理解、接納、關愛精神障礙患者的社會氛圍,保護和促進公眾心理健康。但目前,我國大部分精神障礙患者存在就醫難問題,這主要是由于兩大原因——第一,我國精神服務資源嚴重缺乏,第二,國家無法給精神障礙患者提供足夠的醫療保障。閱讀全文
醫學博士,精神衛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廣東省人民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全國睡眠與心理衛生科學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國睡眠研究會副會長、睡眠與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心理健康協會會長,廣東省醫學會精神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司法鑒定人協會法醫精神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閱讀全文
據《全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15-2020年)》中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全國共有精神衛生專業機構1650家,精神科床位22.8萬張,平均1.71張/萬人口(全球平均4.36張/萬人口),精神科醫師2萬多名,平均1.49名/10萬人口(全球中高收入水平國家平均2.03名/10萬人口),且主要分布在省級和地市級城市,精神障礙社區康復體系尚未建立... 閱讀全文
賈福軍所長介紹,以精神科醫生為例,在發達國家,平均每十萬人配套的精神科醫生人數是我國的幾倍,甚至更多;而精神科的床位數量更是遠遠不足。這并不是最嚴重的,康復機構的數量才是我國與發達國家間最嚴重的差距。"在我國,只有少數大城市在街道設置了康復機構——康復站、工療站、庇護工場等,為患者提供簡單勞動場所,以及社交... 閱讀全文
此外,醫療保障不完善也是導致就醫難的元兇之一。"雖然,目前的醫保、城鎮職工醫保等,都為精神疾病提供了一定保障,但保障水平仍較低,尤其是對于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而言,更是起效甚微。"
賈福軍所長表示,60%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來自貧困家庭,這些家庭進行醫保報銷時存在起付線——超過這條線的醫療費用,才能按一定比例進行報銷。這對于他們而言,無疑是第一道高門檻... 閱讀全文
"所謂精神服務資源,主要由精神衛生的服務機構、精神科專科醫生、精神科床位,以及精神康復機構等組成。這幾個項目的數量,是反映一個國家或一個省的精神服務資源全貌的指標。" 廣東省人民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賈福軍告訴家庭醫生在線編輯,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們國家,乃至廣東省在精神服務資源方面都嚴重缺乏。
不同地方,住院、門診的報銷比例差異較大,這也成為就醫的第二道門檻。兩大門檻將來自貧困家庭的精神障礙患者拒之門外,使他們不得不放棄治療... 閱讀全文
"大部分精神障礙患者都存在同一個特點——并沒有意識自己生病。因此,讓他們主動就醫,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賈福軍所長告訴家庭醫生在線編輯,即使日后,他們知道自己生病,也不愿意承認,有的甚至拒絕接受治療;這可能是患者出現病恥感所致。
而病恥感的來源正是大眾歧視的眼光,以及社會的不接納,有的甚至連家屬都歧視他們,這些都大大加重了精神障礙患者就醫難的現象... 閱讀全文
"想要改善就醫難問題,首先應加大投入精神服務資源的建設,增加精神衛生專業機構,以及精神科床位;同時逐步在大、中、小城市建立相應的精神康復機構,鼓勵更多人從事精神衛生行業——精神科專科醫生、社工、心理咨詢治療師、康復師等。平衡各地區... 閱讀全文
此外,從民政系統、殘聯系統等為精神障礙患者提供相應的補助,提高國內的醫療保障水平,逐步改善患者沒錢看病的問題... 閱讀全文
要讓患者順利就醫,第一步應糾正家屬的錯誤觀念。"目前,很多人對精神障礙都存在這樣的認知——認為精神障礙就是精神病,腦子有毛病,這個人傻傻的。這全都是不正確的。"賈福軍所長表示,家屬必須明白,精神疾病與身體上的疾病——冠心病、高血壓等... 閱讀全文
"除了家屬的支持,社會、媒體也應該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賈福軍所長說,社會和媒體應該加大精神障礙的醫學知識的宣傳,普及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知識,加大宣傳力度,增強人們對精神疾病的認識,對患者多一些理解和包容,消除偏見與歧視,使精神疾病... 閱讀全文
有不少家屬也擔心,即使患者接受了治療,但日后在工作、交往方面也難以融入社會。賈福軍所長表示,有不少患者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而且長期與外界隔絕,對病人的康復并無幫助。因此,需為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復環境和條件。比如某些患者是正在上學的學生,當他們康復到一定程度時,可鼓勵他們重新上學,逐步接觸外面的世界... 閱讀全文
此外,社會上應多建立康復機構,如:康復站、工療站、庇護工場等,為患者提供必要的、適合于他們的工作崗位。既能讓他們找到自己的價值,同時也能維持一定的人際關系,鍛煉他們的社交能力。這樣才能真正幫助精神障礙患者... 閱讀全文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