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所謂“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就是指他的行為不被社會所允許,甚至影響社會安定,或傷害他人人生安全等等。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醫師甘照宇表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從小就出現,且在青少年時期慢慢發展起來的。
據有關數據顯示,國內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群體約占全國總人數3‰,這一類群體確實會對社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但目前針對他們,并沒有非常有效藥物或治療方法。“雖然目前臨床上,有一些零星的研究表明,某種藥物可能會對人格的某方面特征有所幫助,例如:讓他的性格不要過于偏激,情緒方面稍微穩定一些,相對沒有這么焦慮等等。但對于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群體而言,由于人格障礙屬不屬于一種疾病目前學術界尚存爭議,加上目前尚缺乏明確有效的治療方法,醫院無權對他們進行有效的監管、治療,且大部分出現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個體都不會主動到醫院,尋求幫助... 閱讀全文
“反社會人格障礙可以說是與生俱來,它從小就出現,在青少年時期慢慢發展,猶如烙印一般——第一,這一類人群在很小的時候,就在某些人格特質方面表現出異于普通人,偏離常態,但不同個體,他們的發病過程、發病時間都會有所不同;其次,從小就表現得比較叛逆,例如,從青少年開始,經常逃學曠課,欺負同學,或者做一些小偷小摸的事情,長大后,可能吃喝嫖賭,每一樣都碰,甚至是一些傷害他人、影響社會安定的違法行... 閱讀全文
甘照宇副主任醫師告訴家庭醫生在線編輯,但這類群體都清楚意識到這些行為都是不正確的,口頭上也表示他會悔改、會改正,但行動上卻無法克制自己,因此常常屢教不改。“除了一些行為上的特征外,他們在情感上也會有對應的特征——情感比較冷漠,缺乏社會責任感、親情、友情等等——對父母不聞不問,對妻子、子女也毫不關心,更不會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義務。” 閱讀全文
甘照宇副主任醫師表示,對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目前尚缺乏明確有效的藥物治療手段,國內外的許多治療指南也明確指出:若沒有合并其他精神障礙,不主張干預對人格障礙患者進行藥物治療。
“但我們也不應抱著悲觀心態,盡管‘江山易改、稟性難移’,但人格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所謂人格,就是一個人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綜合。這里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既然人的認知、行為等模式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就有理由相信人格也是可以改變的。通過長期、系統的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人格也可以得以重塑或重建,從而向好的方面發展... 閱讀全文
由原先的單一治療逐漸轉變為綜合治療。雖然長期心理治療對某些類型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有效,其人格特質會改變,但僅僅用心理治療對于改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癥狀而言是遠遠不夠的。最好整合其他治療方法,心理治療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例如Martens認為激動治療不是一種孤立的心理治療形式,如果與其它心理治療、神經反饋或心理藥物治療相結合,那么它會更經常取得成功。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治療家們找不到研究來證明藥物治療對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患者有直接的治療作用,現在這種格局被打破了... 閱讀全文
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和矯正兒童、少年的品行障礙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注意進行道德情感的教育,尤其要進行責任感和義務感的教育,讓兒童知道自己作為一個人,不能光享受,還應履行義務和責任。父母要注重自身的修養,為孩子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為孩子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給他們創造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對兒童、少年的不良行為傾向,要及時時行教育、批評,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切不可掉以輕心,甚至包庇縱容,以免釀成惡果。閱讀全文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