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警惕抑郁癥到來 當出現這8個癥狀時要小心
春天本是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季節,而有些人卻逐漸變得傷春悲秋、萎靡不振,這時候就需警惕是否“抑郁癥”已悄然而至。
抑郁癥并非僅僅是“心情壓抑”,而是一種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復發率、高自殺率和高致殘性的特點。2012年WHO統計,全球約有3.5億抑郁障礙患者,平均約20個人就有1個目前患有或曾患有抑郁障礙,終身患病率高達3.1%。2010年全球疾病負擔調查顯示,抑郁障礙在所有精神疾病負擔中的權重最大,高達40.5%。抑郁障礙患者的自殺率約10-15%,其中自殺成功者高達15-25%。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精神心理科甘照宇副主任醫師
抑郁癥就是“想不開、意志薄弱、愛鉆牛角尖”嗎?
很多人認為抑郁癥患者“性格脆弱內向,不會自我疏導”,其實不然。
目前醫學界關于抑郁癥發病原因的普遍看法是:抑郁癥有很多可能的病因,包括遺傳基因易感性因素(多基因遺傳疾病)、腦的器質性和功能性變化、體內生化系統(例如激素、神經遞質等)的不平衡、生活壓力事件、性格缺陷、藥物以及藥物濫用問題等。通常我們認為是這些因素中的部分或全部共同作用導致了抑郁癥。
至于很多人認為的“生活挫折”是否直接引起抑郁癥,我們在臨床上所接觸抑郁癥患者很多是無故出現的,或有一定“挫折”但不足以引起這么強烈的情緒反應,”挫折“更多是做為疾病的“扳機點”,誘發"多米諾骨牌效應"。
抑郁癥患者具體有哪些表現?
目前診斷抑郁癥主要根據其臨床表現,如何盡早識別抑郁癥至關重要,其具體表現有:
1、情緒低落:顯著而持久的情緒抑郁、沮喪,易哭泣,愉快感缺乏,典型有晨重暮輕的節律(早晨情緒更低落,傍晚有所減輕);少數患者表現為面帶微笑、內心痛苦,即“微笑型抑郁”,此類患者自殺風險非常高;
2、興趣減退:做事提不起興趣,沒干勁,缺乏動力;
3、精力下降:整天無精打采,即使沒做什么事,仍覺體力不支;
4、思維障礙:思考問題和聯想困難,反應遲鈍,覺“腦子像生銹的器械一樣”,注意力難以集中,自覺記憶力下降;
5、自我評價低:自卑、自責,認為自己無用、無價值,甚至是個累贅;
6、消極輕生: 感悲觀絕望、生不如死,伴自傷、自殺行為;
7、行動遲緩或激越:動作緩慢,回避社交,經常臥床、閉門不出;嚴重時不吃不喝、不語不動,發展“木僵狀態”;或表現為煩躁、坐臥不安;
8、軀體癥狀:睡眠障礙,入睡困難、早醒、眠淺易醒;食之無味、食欲下降、體重下降,也有表現食欲增強、暴飲暴食、體重增加;性欲下降。
那如何判斷是正常的情緒變化還是病態的情緒波動?
正常的精神活動遵循個性穩定性原則、客觀現實性原則、社會性原則及情緒活動的內在協調性原則,且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即縱向比較判斷當前的情緒反應與過去的一貫表現是否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橫向比較判斷當前的情緒反應是否與條件類似的大多數人相一致。如果一個性格開朗外向、樂觀健談的人無緣無故變得孤僻少語、悲觀消極,而其抑郁情緒無法用其成長經歷及所經歷的生活事件去解釋,而個人表達情緒的方式較偏激,如有些抑郁癥的患者會采用自傷的行為來宣泄情緒或獲取快感,這些方式偏離社會能接受的原則,則應考慮歸結為病態的情緒癥狀。
有兩種類型的抑郁癥患者尤其值得提醒大家注意:一是季節性抑郁,即季節性情感障礙,抑郁癥狀反復發生于某個季節,常以秋冬季節反復出現抑郁發作,伴有食欲增強、體重增加、貪睡等不典型抑郁特征,而在春夏之交癥狀完全緩解,其中部分患者會在夏季轉為躁狂發作,成為季節性雙相情感障礙。二是微笑型抑郁癥,這類患者壓抑內心的痛苦,談話時面帶微笑,即“人前歡笑,人后流淚”,這種患者常以“微笑”為偽裝,讓周圍人掉以輕心,而其內心已跌到萬丈深淵,其自殺危險性極高。
出現這些癥狀,還是趕緊就診,請醫生對病情作出正確的診治。
抑郁癥有哪些治療手段?
目前,已有療效確鑿的抗抑郁治療手段,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和心理治療等。經過正確診斷和及時規范治療,約90%患者可獲得臨床癥狀的全面緩解。
作為患者的家屬及朋友,如何面對抑郁癥患者呢?
首先不要對患者來一次“劈頭蓋臉”的教育,這是無效的,甚至患者可能因為無人理解而導致病情加重。雖然我們無法感同身受患者的體驗,但是要嘗試理解和支持患者,建議患者盡快治療,減少抑郁癥給患者帶來的病恥感及壓力,并防止復發;多陪同患者進行適當的鍛煉及娛樂活動(如唱歌、跳舞、畫畫等)以調節情緒。
對于有自殺傾向的患者,要忌談“自殺”嗎?
對于存在自殺觀念或自殺未遂的患者,一定不要忌談“自殺”,有些人認為談“自殺”會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或導致“自殺”,或有些人認為說要“自殺”的人只是虛張聲勢、引起別人注意,認為他們不會自殺。而有些人認為有自殺的患者是“懦弱、不負責任”的,這些觀念都是錯誤的。對于此類患者,有時會控制不住地出現自傷、自殺的行為,必須告知家屬加強陪護,并進一步了解患者自殺的程度以加強防范,嚴防患者出現自傷、自殺行為。
其中尤其要注意擴大性自殺,此類患者自殺前考慮到其死后親人無人照顧,或可能遭遇不幸或痛苦,出于對親人的“愛和保護”,故而在自殺前先將親人殺害后同歸于盡,后果極其嚴重。
目前,抑郁癥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一種疾病,針對該病的診治任重而道遠!為了掙扎在抑郁癥中的每一個生命,我們應該行動起來——消除社會大眾對抑郁癥的誤解和歧視,掃清情緒的陰霾,共筑心靈的藍天!
作者: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精神心理科 吳秀華 醫師
指導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精神心理科 甘照宇 副主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m.zpeb.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
(責任編輯:巫思怡 通訊員:甄曉洲)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全身骨掃描對診斷甲狀腺癌有何作用?
2024-09-26什么是內照射放射病
2024-09-26醫院是否都有核醫學科
2024-09-26內照射放射病有哪些癥狀表現
2024-09-26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病因是什么?
2024-09-26如何有效治療內照射放射病
2024-09-26內照射放射病是怎樣的一種疾病?
2024-09-26患上內照射放射病應如何處理
2024-09-26
熱門文章
強迫癥是怎么回事?治療方法有哪些?
2024-10-30多夢嗜睡需重視,可能是身體在發出“求救信號”
2024-10-23什么是偏執狂?
2024-10-12連續用電腦超3小時 可能增加患狂躁癥風險
2024-10-11如何預防分離性遺忘?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2024-10-10精神緊張怎么辦?專業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09為什么晚上會難過?科學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09-24訓練專注力的方法有什么
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