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恥感阻礙心理疾病治療 消除病恥感應該怎么做
小王離婚一個月以來,整個人變得抑郁寡歡,脾氣很不好,親友都覺得他心理上可能出現了問題,勸他去看心理醫生。然而小王卻認為,只有心理失常、有心理疾病的人才需要看心理醫生,他覺得自己沒有什么問題,因此拒絕了看醫生的提議。
武警廣東省總隊醫院心理科主治醫師林穎表示,當今社會,很多人對精神心理疾病存有偏見,很多人不承認自己或親人得了精神心理疾病,甚至認為看心理醫生意味著是自己不正常或者有精神病,是一件見不得人的事情。因此,很多人寧愿飽受精神心理上的痛苦折磨,以致于夜不能寐,甚至影響到正常工作生活,也不愿前來就診。林穎表示,這種對心理疾病的“病恥感”,其實是源于人們對心理問題的認知不足所造成的,面對“病恥感”應理性看待。
錯誤認知一:心理問題=精神病
人們認為心理問題就等同于精神病。比如很多人擔心自己出現焦慮、抑郁情緒會發展成為精神分裂癥,這是典型的認知誤區,心理問題和精神病是截然不同的。
心理問題如同“心理感冒”一般常見,是人的一生中必不可少的現象,比如情緒波動、對婚戀情感的困擾、未來職業規劃的迷茫等等,這些心理問題都與現實有關,且保存完整自知力;精神分裂癥或會出現明顯的抑郁等情緒問題,其大部分多與荒謬的妄想密切相關,而且患者自知力是明顯欠缺的。
錯誤認知二:不接納負面情緒
中國人的文化習慣,已經把心理問題與個人的精神素質聯系起來,認為不開心就是想不開,甚至貼上“承受能力差”、“意志薄弱”等精神素質的標簽。事實上,人的成長路上都可能遇到各種問題,導致消極情緒的產生,比如失戀、落榜等挫敗感,這是非常正常的情緒反應,對這些問題如能采取適當的方法予以解決,個體就能更順利的發展,若不能及時加以正確處理,則會產生持續的不良影響,甚至導致心理障礙。
錯誤認知三:拒絕心理咨詢
有些患者有一種極端的認識,就是認為心理咨詢沒有多大用處,無非是講講道理,做做思想工作,因而忽視或者未意識到心理問題是需要治療的。事實上,心理咨詢與治療作為醫學中的一門門學科,有著嚴謹的理論基礎和診療程序,它與思想工作有著本質區別,思想工作的目的是說服對方服從、遵循社會規范、道德標準及集體意志,而心理咨詢則是運用專門的心理學理論和技巧找到心理問題的癥結,予以咨詢與治療,治療師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而不是對來訪者進行批評教育。
林穎表示,求助者只要了解心理問題的普遍性,正確看待心理咨詢,就可以打消顧慮,克服病恥感。要知道,一個人能夠積極主動看心理醫生、接受心理咨詢,這不僅不代表脆弱,相反,意味著他在積極面對問題,是勇敢而有力解決問題的開始。
家庭醫生在線(m.zpeb.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
(責任編輯:陳健慧 通訊員:田乃偉)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全身骨掃描對診斷甲狀腺癌有何作用?
2024-09-26什么是內照射放射病
2024-09-26醫院是否都有核醫學科
2024-09-26內照射放射病有哪些癥狀表現
2024-09-26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病因是什么?
2024-09-26如何有效治療內照射放射病
2024-09-26內照射放射病是怎樣的一種疾病?
2024-09-26患上內照射放射病應如何處理
2024-09-26
熱門文章
強迫癥是怎么回事?治療方法有哪些?
2024-10-30多夢嗜睡需重視,可能是身體在發出“求救信號”
2024-10-23什么是偏執狂?
2024-10-12連續用電腦超3小時 可能增加患狂躁癥風險
2024-10-11如何預防分離性遺忘?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2024-10-10精神緊張怎么辦?專業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09為什么晚上會難過?科學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09-24訓練專注力的方法有什么
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