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難 要走出4大心理誤區
當下,大學生就業難是眾所周知的現實。從宏觀的社會結構方面講,大學生就業難是由諸多因素造成的:我國是人口大國,勞動力供大于求是歷史遺留性問題;我國教育制度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對職業技術教育重視不足,眼前正在持續的國際金融危機還在向實體經濟蔓延……那么,當下大學生該如何應對?
影響大學生擇業的主要心理誤區
一蹴而就
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與許多大學生在找工作時想“畢其功于一役”的心情有很大的關系。一步到位地選定自己理想、喜歡的終身性職業、崗位,以發揮專業所長、體現人生價值和追求,這種想法沒有什么不對,但最優選擇總是稀缺的,何況一些大學生的理想工作又是那么高不可攀——工資要高、單位要體面、工作不要太累、上班要方便——各種考慮使學生錯過了許多好機會。
好高騖遠
某些大學畢業生走出校門時往往躊躇滿志、心比天高,認為參加工作就是要干一番大事業,而不愿腳踏實地地從日常平凡工作做起;如有的單位準備先讓同學到基層鍛煉兩年再調回機關工作,之前躍躍欲試的同學立即就心灰意冷、猶豫不決了。一部分畢業生,特別是一部分從所學專業到自身條件自我感覺良好的畢業生往往用一種錯誤的方式方法處理就業問題——他們從不急于與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協議,而是一拖再拖,目的是為了能落實一個自己認為各方面條件十分完美的單位,但結果常常是事與愿違。正所謂“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沒有充分的從日常平凡的工作崗位干起的思想準備,很難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所作為。
依賴心理
依賴心理在求職擇業中具體表現為在就業中表現被動,依賴他人,當代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相對較好,有些獨生子女的家庭人際關系網大,他們把擇業的期望都寄托在家人、親戚或朋友,希望通過關系、走后門等形式,整天呆在家里或學校“待業”,在“等待”中依賴外在力量幫助自己擇業。
焦慮、盲目心理
焦慮是一種復雜的情緒反應,主要表現為煩躁不安、恐懼、憂慮或出現某些不良的生理反應。高校心理教育界有名話:“進來就不適應,出去了就焦慮”,說是的大學生對就業的焦慮。有些畢業生沒開始找工作就擔心自己會被淘汰,也有些優秀的大學生擇業目標過高,直到接近畢業離校前一兩個月,見到身邊同學基本都落實了工作,就開始緊張、焦慮起來,到最后只能盲從,隨便找個單位落腳。還有些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缺乏個人主見,看到別人到大城市,回到基層或邊遠山區就業,自己也跟著來,他們抱著隨大流的從眾心理,導致擇業焦慮、盲目心理。
大學生擇業心理誤區的消除與指導
正確認識自己,避免盲目自負。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除了外部的社會因素外,不可忽視大學生自身問題。其中如何客觀評價自己,極為重要。常言道“知人為聰,知己為明”;“知人不易,知己更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也有自己的缺點和短處,大學生應學會客觀地評價自己,對自己的所學專業、工作能力、愛好特長、優勢劣勢應有較為全面的把握,有一個適當的自我定位,避免狂妄輕浮、盲目自負、“眼高手低”,這樣才能在就業中克服缺點,發揚優點,找到自己較滿意的職業。
勇敢面對現實,增強挫折承受能力。首先要培養大學生的競爭意識。生活在市場經濟中,競爭伴隨著人的一生。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要適應就業制度的深入改革,就要增強競爭意識。其次,要從實際出發,教育大學生勇敢面對現實。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推進,結構的調整,人才市場出現了不平衡的狀況。大學生應勇敢面對現實,主動適應社會,不能把就業期望值定得過高,避免過分看重暫時的利益、實惠,要把眼光放遠些;應從現實實際出發,處理好理想與實際的關系。再次,增強挫折承受能力。大學生擇業時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事,一定不要消極退縮,應放下心理包袱,保持良好心態,認真總結經驗,尋找失利的原因,發揮自己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調整好目標,爭取新的機會。
(責任編輯:梁綺賢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全身骨掃描對診斷甲狀腺癌有何作用?
2024-09-26什么是內照射放射病
2024-09-26醫院是否都有核醫學科
2024-09-26內照射放射病有哪些癥狀表現
2024-09-26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病因是什么?
2024-09-26如何有效治療內照射放射病
2024-09-26內照射放射病是怎樣的一種疾病?
2024-09-26患上內照射放射病應如何處理
2024-09-26
熱門文章
強迫癥是怎么回事?治療方法有哪些?
2024-10-30多夢嗜睡需重視,可能是身體在發出“求救信號”
2024-10-23什么是偏執狂?
2024-10-12連續用電腦超3小時 可能增加患狂躁癥風險
2024-10-11如何預防分離性遺忘?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2024-10-10精神緊張怎么辦?專業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09為什么晚上會難過?科學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09-24訓練專注力的方法有什么
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