軀體形式障礙的病因是什么
軀體形式障礙的確切病因尚不明。近些年來的研究提示,這類疾病與下列因素有關:
1、遺傳 報道認為軀體形式障礙與遺傳易感素質有關。在對一組慢性功能性疼痛的研究證明,其陽性家族史明顯高于器質性疼痛;多因素分析顯示家庭遺傳史與疼痛量呈正相關。
2、個性 作者的研究發現,不論男女病人其MMPI的廓圖均呈1、2、3、7型,其兩點編碼基本符合神經癥的性格特征。“神經質”個性的患者,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軀體不適及其相關事件,導致感覺閾降低,增加了對軀體感覺的敏感性,易于產生各種軀體不適和疼痛。Sterm的研究發現,軀體形式障礙病人常合并一定的人格障礙,以被動依賴型、表演型、敏感攻擊型較多見。
3、神經生理和神經心理研究 有人發現軀體形式障礙的患者存在著腦干網狀結構注意和喚醒功能的改變,有關腦功能不對稱的研究把轉換障礙的感覺、注意和情緒改變與大腦右半球信息處理過程方式聯系起來,對軀體形式障礙的腦研究指向第二感覺區(S11),該區似乎特別適合用來解釋其神經生理和神經心理的動力學機制。有人認為在情緒沖突時體內的神經內分泌、自主神經及血液生化改變導致血管、內臟器官、肌張力等改變,這些生理反應被患者感受為軀體癥狀。
4、心理社會因素
(1)潛意識獲益: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認為,這類軀體癥狀可以在潛意識中為患者提供兩種獲益,一是通過變相發泄緩解情緒沖突;二是通過呈現患病角色,可以回避不愿承擔的責任并取得關心和照顧。
(2)認知作用:患者的人格特征及不良心境可影響認知過程,導致對感知的敏感和擴大化,使當事人對軀體信息的感覺增強,選擇性地注意軀體感覺并以軀體疾病來解釋這種傾向,增強了與疾病有關的聯想和記憶及對自身健康的負性評價。
(3)述情障礙:有人認為,低文化者不善于用語言表達其深藏的感情,即所謂“述情障礙”(alexithymia)。Lesser認為述情障礙是一種長期存在的人格特征,患者不善于表達其內心沖突,描述軀體不比情感表達更容易,甚至于達到難以區分是內心感情還是軀體感覺。
(4)生活事件:Dantzer強調生活事件與軀體之間的聯系。Bacon發現生活事件與身體主訴呈正比,作者的研究也發現負性事件的刺激量研究組高于對照組,生活事件與疼痛量呈正相關。研究組的社會支持總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與疼痛量呈負相關。生活事件中以長期性應激為主。
(5)社會文化因素:有研究發現,軀體形式障礙特別多見于中老年婦女且文化較低者。還有研究顯示慢性功能性疼痛也多見于女性文化程度較低者。有人認為情緒的表達受特定的社會文化影響,無論在20世紀以前的西方社會,還是今天的發展中國家或發達地區的基層社會,負性情緒都常常被看成是無能恥辱的表現,從而阻礙了該類情緒的直接表露,而軀體不適的主訴則是一種“合法”途徑。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患者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掩飾、否認,甚至于不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體驗,而關注自身的軀體不適。盡管癥狀的發生和持續與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難、心理因素或內心沖突密切相關,但病人也常否認心理因素的存在,拒絕探討心理病因的可能。
軀體形式障礙是一種以持久的擔心或相信各種軀體癥狀的優勢觀念為特征的神經癥。在發病原因還不明確的現狀下,研究者主要有以下四種觀點:
1、心理動力學觀點 心理動力學家認為,訴諸軀體癥狀是防御焦慮的一種方式。這種癥狀是欲望和壓抑之間的沖突妥協的結果,即癥狀既表達了愿望、緩解了心理沖突帶來的壓力,又防止其得以實現,這些是患者的原發性受益。弗洛伊德在早期對癔病治療的臨床實踐中發現,所謂的“童年創傷或痛苦記憶”可以是真實發生的,但更多是患者自己的幻想,這些幻想產生于俄狄普斯情結期,常常與性有關。伴隨青春期的到來,這些幻想被重新喚醒,患者體驗到焦慮從而要壓抑童年的記憶或幻想。所有的軀體形式障礙都有一個共同且顯著的特點就是“退行”,患者表現得象個孩子,希望得到別人的照顧和“養育”,拒絕承擔責任等。這些繼發受益是維持癥狀存在的重要因素。 心理動力學對軀體形式障礙的治療,著力于放松壓抑,以便釋放出無意識中被禁止的想法和記憶,把曾經固著于癥狀上的能量釋放出來,并升華到建設性的目標上去。
2、行為和社會文化觀點 行為和社會文化的觀點認為,患者可以以自己的病人角色來適應生活。他們可以因病不工作、不上學、呆在家里免于承擔應負的社會責任,并且能夠贏得同情和關注。因此行為和社會學家認為,軀體形式障礙是一種不適當地采用“病人”角色以求獲得某種獎勵(如關注、免除某些責任等)的行為。
行為心理學家認為,在軀體形式障礙患者的行為學習過程中,病人角色行為比無病角色行為受到了更多的鼓勵和強化,這些強化可以是直接的(比如每當生病就會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也可以是間接的(看到別人在生病時得到的照顧),這就使得患者傾向于采用病人角色的方式來應付生活。社會文化理論家也把軀體形式障礙看作一種角色適應,但他們比行為心理學家更強調社會文化力量的作用,他們認為社會對待病人角色的態度可以強化或弱化這種角色。
由于行為心理學家和社會文化理論家都認為軀體形式障礙是強化的結果,所以撤消對病人角色行為的強化,鼓勵和訓練患者的健康和適應性行為是治療的基石。
3、認知心理學觀點 認知理論認為,軀體形式障礙是一種夸大正常的軀體感覺或對輕微的癥狀做出災難性理解的認知模式導致的。在這樣的認知模式下,患者把細小的生理變化錯誤地解釋為嚴重的健康問題。這樣的解釋又增強了患者對生理變化的感受性,反復惡性循環就導致了軀體形式障礙的產生。
認知治療要求患者去測試他們認為的、有軀體功能損害的假說,并停止對患者的不恰當的保證,或對患者的報怨不要去理會。認知治療和行為治療聯合應用對疑病障礙的效果是比較好的。
4、生物學觀點 從事生物學研究的學者們發現,軀體化障礙可能存在某些遺傳學的因素。在軀體形式障礙患者的一級親屬中,女性親屬對此病的罹患率高于普通人群,而男性親屬中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發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如果夫妻一方是反社會人格、另一方曾患軀體形式障礙,那么在他們的后代中,同時罹患此兩種疾病的幾率遠遠高于普通人群。據此,學者們推斷,軀體化障礙可能具有遺傳學因素。
軀體形式障礙的突出特點就是沒有可資查證的器質性病理改變,但是,新近一些研究的結果對此提出了挑戰,學者們發現了一些轉換性障礙患者的腦功能損害的證據。不過,該領域的研究還很有限,還不能提供足夠的證據證明軀體形式障礙的生物學基礎。
(責任編輯:吳敏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全身骨掃描對診斷甲狀腺癌有何作用?
2024-09-26什么是內照射放射病
2024-09-26醫院是否都有核醫學科
2024-09-26內照射放射病有哪些癥狀表現
2024-09-26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病因是什么?
2024-09-26如何有效治療內照射放射病
2024-09-26內照射放射病是怎樣的一種疾病?
2024-09-26患上內照射放射病應如何處理
2024-09-26
熱門文章
強迫癥是怎么回事?治療方法有哪些?
2024-10-30多夢嗜睡需重視,可能是身體在發出“求救信號”
2024-10-23什么是偏執狂?
2024-10-12連續用電腦超3小時 可能增加患狂躁癥風險
2024-10-11如何預防分離性遺忘?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2024-10-10精神緊張怎么辦?專業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09為什么晚上會難過?科學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09-24訓練專注力的方法有什么
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