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育的話題,從來都是社會的熱門話題。一項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表明:20年前,只有1%的中國家長質疑“高分低能”和“教育體制”問題;20年后,只有20%的家長堅定支持精英教育,而80%的家長程度不同的對精英教育模式提出了異議。其實,他們不僅僅只是在發牢騷,這些家長已經在迫切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方剛博士新作《我的孩子是“中等生”》,記錄自己的孩子從出生到小學畢業,12 年間走過的路。作為心理學教授、社會學博士的父親,是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同孩子一起成長的?全書通過一個個成長中的小故事,引導我們一起思考關于快樂、規訓、成長、親情、愛的話題。
方剛,學者,作家,社會學博士,應用心理學副教授,北京林業大學性與性別研究所所長,男性解放學術沙龍召集人。在國內外出版著作50余部,在臺灣出版有8卷本文集。近年來關注子女教育問題,倡導“寵愛教育”,著有《寵愛孩子》等。
【活動時間】2010年12月31日14:00起,至終止樓自動結束
【搶樓規則】
1、本活動貼回復搶樓獲得獎勵
2、回貼格式:會員ID號+關于對孩子想說的話
3、一個用戶只能獲得一次禮品的機會,若獲獎用戶違規,則取消領獎資格,獎品順延至下一樓層。
4、同一用戶最多可連續回復3次,每三個連續的回復為一回合, 同一用戶可多個回合參與,但每個回合之間必須間隔兩個樓層。
1997年 10月,妻子懷孕了。那時我們已經結婚多年了,但一直沒有做好要一個孩子的心理準備。而到了 1997年,我們已經很渴望要一個孩子了。我們相信,只有在這種心情下,我們才能更好地愛這個孩子,為他付出,給他更幸福的家庭。
兒子生命中的第一年,主要是在奶奶家度過的。奶奶特意在自己的住房不遠處買了一套一居室,這樣,既方便了奶奶幫助媽媽帶兒子,兒子一家又有自己的住處,不至于都擠在奶奶家。
1999年 6月底至 2000年 6月底,兒子從一歲成長到二歲。這一年,主要是在北京郊區那套大房子里度過的。妻子仍然 24小時陪著兒子,做全職媽媽。我這段時間做一份時尚刊物的主編。編輯部在北京城的西邊,我每周有兩至三天要坐兩個多小時的車去上班。在家的日子里,還要編稿子、寫書。雖然很忙,但與其后的幾年相比,那段時間相對還算寬松,精神也不緊張。
兒子 5月 8日第一天去幼兒園,整整過了三個星期,到了 5月 29日,我們終于松了一口氣,這一天,兒子度過了第一天沒有哭泣的幼兒園生活。甚至于,他幾次自言自語:“方一喜歡去幼兒園。”而與他同時入園的一些小朋友,還在哭哭啼啼著。
2001年 6月 26日,兒子過 3歲生日;轉一年的這一天,他過 4歲生日。整整一年,兒子都是在北京朝陽區的家里和不遠處的幼兒園度過的。兒子變得能說會道了,“溫馨絮語”的內容便也多了起來。我和兒子的情感交流十分密切,妻子再也不會說我不太理孩子了。
2002年 6月到 2003年 6月,兒子進入幼兒園中班,我也考上了研究生,讀一年級。兒子是班里年齡較小的小朋友,而我是班里年齡最大的學生,比許多同班同學大出整整一輪(12歲)。
策劃:杜麗華
編輯:張碧玲、杜麗華、實習生崔釗玲
設計:敖果、王勇
技術:張熙、周捷
監制:甘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