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條件不好者更易患糖尿病足 如何防治
糖尿病足,是導致糖尿病人截肢最主要的并發癥之一,它的“殺傷力”不容小覷。那么,哪些糖尿病人最容易出現糖尿病足呢?應該如何防治糖尿病足呢?
4種人更易患糖尿病足
1、有神經病變傾向。比如下肢麻木、刺痛、疼痛等(尤其夜間發作),足部感覺遲鈍不靈敏甚至完全喪失友,都屬于神經病變的征兆,處理不好會引發糖尿病足。
2、下肢血管狀態不佳。比如走一段路就覺得腳痛,休息一下好轉,再次行走一段路程又開始跛行,這種是典型的間歇性跛行。另外,靜息痛、足背動脈搏動明顯減弱或消失,都提示下肢血管出問題了,要及時檢查,必要時通過介入治療改善。
3、足部皮膚變差。足部發紫、變暗紅,足部皮膚溫度比其他部位明顯要低,足部水腫,趾甲變色,皮膚異常干燥,足趾間糜爛等,都屬于足部皮膚異常情況,要及時關注并就醫。
4、家庭條件不太好。獨居老人、經濟條件差、沒有醫療保險、喜歡赤足等特征的糖友,往往容易忽略足部健康,甚至等糖尿病足發展到截肢的地步才發現問題。這類糖尿病人需要社區、社會、政府的關注。
出現這些癥狀需當心糖尿病足
剛才我們了解了糖尿病足的易患人群,那么糖尿病足早期癥狀有什么呢?
首先,糖尿病足患者早期會因此導致間歇性跛行的發生,主要是患者下肢供血不足,患者行走一段時間 之后下肢乏力,嚴重的會出現小腿疼痛,這也是足部缺血的一種常見表現。糖尿病足患者還有可能因為疾病導致感覺手足麻木、刺痛、燒灼痛或感覺喪失,感覺喪失一般是神經病變所致,但突然動脈血管堵塞也可以使下肢失去感覺;首先患者的組動脈搏動減弱、消失,主要是由于長期的糖尿病導致了患者的足部血液循環受阻,因此導致疾病的發生。
再者,糖尿病足患者早期足部下垂的時候,足部會因此變成紫紅色,血循環很差,使足部微血管擴張,而 且因動脈血壓很低,血流緩慢,血液的顏色透過較薄皮膚,使足部皮膚呈紫紅色。
最后,糖尿病足患者由于長期的疾病的原因,很容易導致足部神經系統病變,患者的骨骼以及肌肉會因此發生變化,例如肌肉萎縮、屈伸肌失去正常的牽引張力平衡,趾間關節彎曲形成弓形足、爪狀趾等足畸形,導致危害的發生。
糖尿病足的四個護理要點
1、心理護理
由于本病病程長,難治愈、并發癥多、支持率高等原因,易使病人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對疾病缺乏信心,或對疾病抱無所謂的態度而不予重視。因此,必須做到關心體貼病人,經常和病人談心,使病人能堅持正確的治療和飲食方法,樹立信心,調動其積極性,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增強與疾病作斗爭的勇氣。同時,不可忽視家屬的工作,要求家屬理解病人,并且從各方面幫助病人,使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飲食護理
正確制訂三大營養物質糖、蛋白質、脂肪在總熱量中的比例,以保證總熱量和各種營養成分的需要,進餐應定時、定量,三餐熱量分配大致為1/5、2/5、2/5。
3、皮膚護理
注意觀察患肢皮膚色澤、溫濕度及有無皮損、水腫、疼痛、感覺異常等。每晚用溫水泡腳,以不燙為度,因糖尿病神經病變導致末梢神經功能降低,痛、溫覺減退,保持洗腳水溫度適宜尤為重要。不使用刺激性強的肥皂或洗滌劑。每次浸泡時間不超過10min并避免用力搓揉,以防擦傷皮膚。
4、患肢護理
抬高患肢30°~40°,以利于靜脈回流,防止下肢水腫。注意足跟和內外踝的保護,可用支架或海綿襯墊,避免壓瘡。每日進行被動鍛煉,以免下肢肌肉萎縮。并進行下肢足部酒精按摩,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禁止下肢靜脈注射,不可長時間的雙腿交叉坐或遠距離行走。禁用電熱毯、熱水毯、理療、火爐烤腳,以免燙傷。
(責任編輯:徐穎欣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1歲9個月男孩身高80厘米是否正常
2024-10-21寶寶打呼魯對發育有影響嗎
2024-10-21泌乳素高是否會影響其他激素水平?
2024-10-21懷孕期間體重增長多少算正常?
2024-10-21治療支氣管發育不全哪家醫院靠譜?
2024-10-215 歲孩子身高 121 厘米屬于超高
2024-10-21輸卵管彌散性炎癥、宮頸管外翻及泌乳素
2024-10-21請問檢查內分泌失調要做哪些項目
2024-10-21
熱門文章
糖尿病腳腫了怎么辦才能消腫
2024-10-23糖尿病就醫攻略:科室選擇不再難
2024-10-23糖尿病忌口的食物一覽表
2024-10-22糖尿病iv期是第幾期?詳解糖尿病分期與病情管理
2024-10-22糖尿病患者一日三餐飲食食譜:科學飲食,穩控血糖
2024-10-22糖尿病腳腫:成因、風險與治療護理全解析
2024-10-21糖尿病腳腫了是什么原因
2024-10-21糖尿病幾型嚴重?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