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降糖藥禁忌你知多少
大部分糖尿病人每天都要吃不少降糖藥,也接觸過很多種類的降糖藥,這些降糖藥到底是什么功效,自己到底為什么要吃這些藥呢?糖尿病患者服用降糖藥的禁忌有哪些?下面讓小編為你一一介紹。
胰島素過量凌晨血糖高
專家介紹;由于老年人身體不如年輕時候,體內的胰島素拮抗激素減少,糖異生功能降低,加上老年糖尿病常并發肝腎功能不全,對藥物和胰島素清除能力下降,尤其是血糖不太高的老年人,若過量服用這類長效降糖藥,會引起低血糖反應,且可持續較長時間,可能出現心慌、虛汗等癥狀。
其次,專家說:“凌晨服藥目的是降低空腹高血糖。有些病人,睡前至凌晨3到4時血糖控制較好,從4時后血糖升高,6到7時達到高峰。此時的高血糖顯然與晚餐吃的過多或降糖藥用量不足有關,睡前用胰島素過量,也可引起凌晨高血糖。”
降糖藥別和這些藥同服
降糖藥不能與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同服,如強的松、可的松、地塞米松等,這些藥物能增加肝糖元的合成,減少組織對糖元的利用和分解,使血糖升高,故得名糖皮質激素,它們是糖尿病患者禁用的藥物。同服的話等于白吃。
此外,專家提醒: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藥期間,也盡量不要服用其他的一些含有糖衣片的藥物,例如維C銀翹片,西瓜霜含片等。這些藥品一般會含一定量的糖份,如果同服的話,降糖藥療效可能會減半。”
服用降糖藥的八大注意事項
1、對藥盒上的商品名要知道它的藥名
每種藥至少有兩個名字,藥名和商品名,有的還有一個化學名。藥名只有一個,是世界統一的,一般用拉丁文或英文命名。中文翻譯的命名也只有一個,但不同廠家生產同一種藥可起不同的商品名。比如,國際上命名的Glipizide中文翻譯命名為“格列吡嗪”,各廠家生產的格列吡嗪的商品名有:格列吡嗪、美吡噠、瑞易寧、迪沙片、優噠靈等。無論什么商品名,在說明書上都要說明某某藥每片含格列吡嗪多少劑量。
2、用降糖藥一定要了解藥物的排泄途徑和禁忌證
有些藥只能通過腎臟排泄,有些藥只能通過肝臟分泌的膽汁排泄,叫“單通道排泄”。有些藥從腎臟和膽汁都可以排泄叫“雙通道排泄”,即便是雙通道排泄的藥物從腎臟和肝臟排泄的比例也不同。如果排泄某種藥物的臟器有障礙,這種藥就不能用,否則會引起藥物在體內的蓄積,降糖藥蓄積可以造成低血糖,腎功能不全者用苯乙雙胍(降糖靈)產生的乳酸排不出去會引起乳酸性酸中毒。所以,當第一次看病的時候,首先要檢查腎功能和肝功能,保證用藥的安全。
3、進食量準確,生活有規律是調整降糖藥的前提
沒有患糖尿病的人,自身分泌的胰島素可以隨著進食量的大小引起血糖的高低來分泌,使血糖在正常范圍內波動。不管是1型還是2型糖尿病,不論是外源替代或補充的胰島素,還是自身分泌的胰島素,都不可能隨著血糖的變化而自動變化,外源注射胰島素的劑量和口服降糖藥的劑量是在科學飲食、運動和正常的生活工作的基礎上摸索出來的,摸索出來的降糖藥劑量是不會隨著血糖波動而變化的,所以進食量準確,生活有規律是調整降糖藥的前提。
4、不吃飯不用降糖藥,吃的少降糖藥要減量
有人因某些原因吃不下飯或不吃飯,總認為藥是治病的不能不吃,但如果吃了降糖藥不吃飯或吃的量不夠,易發生低血糖,所以當主食吃的量不夠應減少降糖藥的劑量,主食的量恢復以后再恢復原降糖藥的劑量。
5、清楚明白降糖藥物的“副作用”
藥物說明書上“藥物副作用”一欄中會寫出許許多多的副作用,這是實事求是的作法,告訴大家要細心觀察,有問題及早找醫生診治。但某個藥物的副作用是在極少數人中出現,癥狀很輕,對身體影響不大,才能批準在醫療市場上市。所以,盡管說明書上寫著很多的副作用,大可不必擔心,而那些標榜“無副作用”的藥物,反倒不可相信。
6、降糖藥應從小劑量開始使用
任何降糖藥的使用一定要從小劑量開始,第一次為“投石問路”,經過一段時間藥物的積累作用達到最終穩定結果后,根據血糖監測的情況進行調整,逐漸增加藥物劑量,直至把血糖控制到理想程度。此時的藥物劑量可在一段長時間內不再改變,血糖正常也不能減少降糖藥的劑量,減少了血糖依然會高,血糖偶爾高不要輕易增加降糖藥的劑量,要尋找原因,針對原因解決問題。
7、調整口服降糖藥的周期
任何藥物都有它的作用高峰時間和作用消失時間,我們把藥物作用減少到一半的時間叫作“半衰期”,5個半衰期后可認為藥物基本排出體外,長期用藥,還有藥物的積累效應。臨床上發現,用口服降糖藥或調整口服降糖藥,第一周血糖變化不明顯,第二周逐漸下降,第三周末血糖降到一定程度不再下降,可認為是該藥量的最終結果,故調整口服降糖藥需每3~4周調一次。
8、調整藥物治療的依據是糖尿病患者的監測記錄
血糖未控制好的原因很復雜,包括吃飯的時間、攝入量、食物種類,進餐次數,運動的時間、方式、程度、降糖藥的種類,聯合用藥的搭配、藥物劑量、近期的特殊情況是否對血糖有影響等多種因素。要把具體問題找出來才能提出正確的治療方案。糖尿病監測記錄做的越詳細就越能體現疾病的真實狀況,治療才能有的放矢,只偶爾做做監測或不做監測是對自己不負責任,后果不言而喻,認真科學地對待疾病,才是對自己負責。
(責任編輯:林銀珍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甲減患者適宜多碘還是少碘
2024-10-25甲減病會不會導致肌肉酸痛、渾身乏力?
2024-10-25亞臨床甲減會發展為甲減嗎
2024-10-25甲減病會一直發胖嗎
2024-10-25做甲狀腺檢查時需要空腹嗎
2024-10-25甲亢患者適合吃什么水果比較好
2024-10-25甲亢會不會導致腹瀉
2024-10-25番石榴降糖膠囊的作用及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4-10-24
熱門文章
糖尿病I型全方位指南:解析、管理與生活調整
2024-10-25糖尿病I型能治好嗎
2024-10-24糖尿病I型與二型:深入解析兩者的區別
2024-10-24糖尿病II型是什么意思
2024-10-24糖尿病腳足病早期信號
2024-10-24糖尿病ICD10編碼全解析及應用指南
2024-10-24糖尿病IR是什么意思
2024-10-24糖尿病腳腫了怎么辦才能消腫
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