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發癥知識大盤點
由糖尿病引起的并發癥,后果相當嚴重。如足病(足部壞疽、截肢)、腎病(腎功能衰竭、尿毒癥)、眼病(模糊不清、失明)、腦病(腦血管病變)、心臟病、皮膚病、性病等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癥,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并發癥治療比糖尿病更麻煩
據了解,糖尿病臨床上以高血糖為主要特點,可以出現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等典型病例,即“三多一少”癥狀。最麻煩的是,由于患者前期缺乏治療意識,或沒有積極配合醫生接受治療,由此引起心血管病變、腎臟病變、精神病變、視網膜病變和足潰瘍等并發癥,而一旦出現并發癥,治療起來就更麻煩,患者往往要忍受長期的病痛折磨。
其實,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其引起的并發癥。劉醫生稱,由糖尿病引起的并發癥,后果相當嚴重。如足病(足部壞疽、截肢)、腎病(腎功能衰竭、尿毒癥)、眼病(模糊不清、失明)、腦病(腦血管病變)、心臟病、皮膚病、性病等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癥,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嚴重并發癥之一,它已成為糖尿病的主要死因,約占糖尿病患者總死亡率的50%,在糖尿病致殘原因中所占比例更大。而冠心病患者中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的比例也高達80%,糖尿病患者10年內發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風險與冠心病患者相當。另外,這幾年糖尿病并發癥還出現了手潰爛的情況。
對于兒童糖尿病患者,其中大約有40%以上的患者需要終身注射胰島素。市中醫院內分泌科一名醫生告訴記者,青年期發病的糖尿病患者到50歲時有40%發展為尿毒癥,需要血液透析和腎移植,否則只能面臨死亡,同時這個數字會隨著糖尿病的年輕化逐步提前和增加。
消瘦是常見的糖尿病并發癥
防止糖尿病的并發癥還要分清目前的體重是保持穩定還是仍持續下降,因為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或其他消耗性疾病如結核病、貧血等都會導致體重下降,導致消瘦。
糖尿病的早期一般是不容易被發現的,所以患者一擔發現就已經晚了,所以只有接受治療才是更好的治療的辦法,治療對病人來講也是很重要的,那么,消瘦是常見的糖尿病的并發癥嗎?下面讓專家來給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
1、補充充足的維生素和鐵質,動物類食品與植物類食品同時選用,可促進鐵質的吸收利用,避免糖尿病的并發癥。
2、防止糖尿病的并發癥還要分清目前的體重是保持穩定還是仍持續下降,因為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或其他消耗性疾病如結核病、貧血等都會導致體重下降,導致消瘦。
3、預防糖尿病的并發癥還要少量多餐,保證設計的膳食量能夠充分攝入。
4、監測體重,一旦體重恢復至正常應調整飲食至正常水平,糖尿病的并發癥防止還要注意不要導致體重超重而矯枉過正。
5、同醫生一起檢查治療藥物是否合適,糖尿病的并發癥防治要應及時調整藥物。
6、糖尿病的并發癥需要確定沒有其他器質性疾病。在增加熱量攝入的同時,還要增加一定量的優質蛋白質。適當增加瘦肉類、雞、禽蛋、奶制品、豆制品等食物,可以避免糖尿病的并發癥。但同時要避免攝入過多的脂肪。
兒童要警惕哪些糖尿病并發癥
兒童糖尿病容易誘發酮癥酸中毒、腎臟、視網膜病變,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血糖的監測。只有血糖平穩達標,才能延緩這些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
兒童如果不嚴格的監控血糖是會引起并發癥的,如糖尿病腎病,視網膜病變,酮癥酸中毒等。所以,了解并發癥的發病特點,制定規范化的糖尿病隨訪檢測方案,是防范兒童糖尿病并發癥的重中之重。
酮癥酸中毒
酮癥酸中毒是最常見的急性并發癥。其發生和發展與多種因素有關,如感染、飲食失控、胰島素治療中斷等。酮癥酸中毒的發生,一方面與胰島素的絕對不足有關,另一方面與胰島素拮抗激素的相對或絕對增加有關。如生長激素,有動員脂肪分解,導致大量生酮氨基酸的產生及素等。酮癥酸中毒時,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嗜睡、、呼吸急促深大、口唇櫻紅、呼氣有爛蘋果味、血糖升高,大多大于16.65mmol(300mg/dl),血酮升高,尿酮體陽性,血pH下降,二氧化碳結合力下降。國內有人報告小兒糖尿病,合并酮癥酸中毒者可達50%。
糖尿病腎病
病程長,起病早的兒童,可伴有糖尿病腎病,發生率與病程有關,5-9年者,約為8.0%,10-14年為25.2%,大于15年者為33.8%,病變以腎小球輕度增生為主,引起彌漫性及結節性腎小球硬化。測定尿白蛋白(30-300mg/24h,或20-200ug/min)可早期診斷糖尿病腎病。隨著病情的發展,可以出現臨床蛋白尿(大于0.5克/24小時)甚至是腎功能衰竭。
視網膜病變
兒童糖尿病大多于病后10-15年合并單純性非增殖型視網膜病,視網膜病變與血糖控制不佳有密切關系。輕度的視網膜病變可隨血糖的控制而好轉。視網膜病變的特征性改變是微血管病及新生血管形成。眼底可見水腫,滲出,絮狀斑,微動脈病及出血,也可有黃褐病變。兒童糖尿病發生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后5年致盲率為50%左右。視網膜病變與視網膜內多元醇代謝亢進,造成山梨醇蓄積,使毛細胞血管通透性增加有關。此外,高血糖所致的非酶糖基化反應使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管壁細胞損傷,形成視網膜病變的特征性改變。也有少數病人發生白內障。
神經病變
兒童糖尿病的神經損害主要是于周圍神經與周圍神經的脫髓鞘病變有關,這種脫髓鞘改變與周圍神經髓磷脂經非酶糖基化作用,引起免疫球蛋白的沉積及糖化終產物的形成(AGEs)有關。表現為肢體麻木,刺痛,燒灼感。 病程長者,可伴有胃腸功能紊亂及排尿障礙等自主神經病變,中樞神經也可受累如腦萎縮等。
骨關節病
骨關節病變的主要表現為骨礦物鹽減少,骨密度減低,掌骨X線皮質變薄,其原因不明。高血糖時腎小管鈣和磷的重吸收減少,可能是骨礦物質減少的原因之一。另一表現是關節活動受限,雙手手掌不能合龍,但多無疼痛。其原因可能是肌腱膠原組織的糖基化導致的微血管病變有關。
專家提示:為了預防常見的兒童糖尿病并發癥,一定要注意定期監測血糖。這是最重要的,因為血糖平穩達標對延緩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最好是每天測4次血糖。若實在做不到,至少應保證每周有一天能做到4次檢測。
(責任編輯:吳潔媚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甲減患者適宜多碘還是少碘
2024-10-25甲減病會不會導致肌肉酸痛、渾身乏力?
2024-10-25亞臨床甲減會發展為甲減嗎
2024-10-25甲減病會一直發胖嗎
2024-10-25做甲狀腺檢查時需要空腹嗎
2024-10-25甲亢患者適合吃什么水果比較好
2024-10-25甲亢會不會導致腹瀉
2024-10-25糖尿病致雙眼失明一年多能否用谷胱甘肽
2024-10-24
熱門文章
糖尿病I型全方位指南:解析、管理與生活調整
2024-10-25糖尿病I型能治好嗎
2024-10-24糖尿病I型與二型:深入解析兩者的區別
2024-10-24糖尿病II型是什么意思
2024-10-24糖尿病腳足病早期信號
2024-10-24糖尿病ICD10編碼全解析及應用指南
2024-10-24糖尿病IR是什么意思
2024-10-24糖尿病腳腫了怎么辦才能消腫
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