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會引起尿毒癥? 尿毒癥的病因有哪些
尿毒癥是一種常見的腎臟疾病,患了尿毒癥就會影響我們的腎臟功能,在我們的身邊不乏有很多尿毒癥患者,你知道尿毒癥是怎么引起的嗎?
尿毒癥的病因有哪些?
1。糖尿病
30%的糖尿病患者直接轉歸就是尿毒癥糖尿病。近期的統計資料表明,在我國人群中,現有糖尿病患者4320萬人,糖耐量降低者5064萬人,二者之和為9384萬。也就是說,僅因為糖尿病我國就有約1300萬尿毒癥患者和1500多萬尿毒癥高危人群。
2。間質性腎炎
間質性腎炎占尿毒癥發病率的第二位,腎小管萎縮、纖維化、瘢痕化導致腎小球血液供應減少和腎功能減退。止痛劑引起的腎病、痛風性腎病和抗生素及其他腎毒性藥物引起的腎病都屬于間質性腎炎。
3。多囊腎
多囊腎是一種先天性疾患,在同一家族中可有幾個患者發病。病理檢查可見發育缺陷的充水小囊。壓迫正常腎組織。病情可以長期隱蔽,直到40~50歲后出現腎臟增大,明顯腎功能不全才診斷為多囊腎。
4。泌尿系感染
泌尿系感染或尿路感染引起。根據統計資料,我國尿感的起病率男性為0.23%,女性為2.37%。
5。年齡因素
人到中年后,我們的機體素質會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而出現退行性改變。這就為尿毒癥這種疾病的發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是常見的引起尿毒癥的原因。
6。腎毒性藥物
尿毒癥的原因還與長期服用腎毒性藥物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我們在服藥治療其他類型的疾病時,一定要注意選擇那些腎毒性較低的藥物,或者沒有腎毒性作用的藥物,以免造成腎臟功能的損害而進一步誘發尿毒癥。
尿毒癥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1、疲勞頭疼乏力:
造成這一癥狀的主要原因是:細胞功能受損,代謝失衡,長期有害物質體內滯留引起神經細胞病變、酸堿代謝失衡、電解質雜亂以及腎性高血壓等。
2、浮腫:
浮腫是早期尿毒癥患者較容易被發現的早期表現,初期浮腫主要表現為眼瞼部和踝部浮腫,隨著病情加重,會出現持續性或全身性浮腫。
3、惡心嘔吐:
造成這一癥狀的主要原因是早期因血肌酐高,毒素堆積體內不能排泄導致消化道功能障礙,胃口不佳,病情惡化將會出現腹部悶脹不適、惡心、嘔吐。
4、尿量減少:
造成這一癥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腎臟濾過功能下降,很多病人隨病程進展尿量會逐漸減少。
5、高血壓:
造成這一癥狀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腎臟有排鈉和排水功能,腎功能受損時體內會發生鈉和水的蓄留,此時腎臟也會分泌一些升高血壓的物質。
6、血尿:
泌尿系統疾病是血尿常見的原因,分為鏡下血尿和肉眼血尿,出現這種尿毒癥癥狀后應該做進一步檢查,看看腎臟是否有問題。
7、貧血:
貧血的原因很復雜,腎衰發展到第二或第三個時期都會出現貧血這種尿毒癥癥狀,當患者出現不明原因貧血,一定要做腎功能檢查。
8、腰痛:
一般情況下腰部無異常感覺,但腎臟有病變時可能會出現腰痛,甚至腎絞痛。
怎樣預防尿毒癥
1、少喝碳酸飲料
碳酸飲料的主要成分為糖、色素、香精及碳酸水等,除熱量外,幾乎沒有什么營養成分。國外研究表明,過量飲用碳酸飲料會增加患腎結石、腎衰竭及其他腎病的風險。
不管是加糖或不含糖的碳酸飲料,一天飲用碳酸飲料2瓶或者2瓶以上者,患慢性腎病的風險增大兩倍。
2、要注意腎病轉變成尿毒癥
腎病很容易導致尿毒癥,所以腎病病人要及時治療,要積極應用抗生素藥物。有慢性腎病引發的尿毒癥均有所減少。
但是,慢性腎炎、多囊腎、Alport綜合癥等原發及遺傳腎病引發尿毒癥的比率日趨上升。所以腎病患者有及時的治療,才會減少尿毒癥的發生。
3、泌尿系統感染要及時治療
許多人往往認為泌尿系感染是一個小病,無須小題大作。其實,泌尿系感染如治療不當,能引起病菌逆行感染,進而損傷腎單位,影響腎功能的進行性下降,導致尿毒癥。
根據統計資料,對于泌尿系感染如何能引得了尿毒癥很多人都不解,在我國,慢性腎盂腎炎導致尿毒癥占到21.2%,是導致尿毒癥的重要因素。
(責任編輯:鄭夢雪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孩子腎積水該如何應對
2024-10-21皮膚膿皰疹是否會引發小兒腎炎?
2024-10-21頭孢克肟顆粒的作用是什么
2024-10-21如何判斷是否得了腎炎?
2024-10-21如何判斷尿檢結果是否正常
2024-10-21小男孩尿檢報告異常,情況嚴重嗎?
2024-10-21小兒腎炎能否被完全治愈?
2024-10-21如何進行腎內科的網上掛號
2024-10-21
熱門文章
什么是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腎病主要有哪些癥狀?
2024-10-23什么是高血壓腎???高血壓腎病什么癥狀?
2024-10-23腎虛吃什么藥好得快
2024-10-22高血壓腎病如何區分良惡性?高血壓腎病患者的預期壽命是多長?
2024-10-22糖尿病腎病該怎么治療
2024-10-18糖尿病腎病有哪些常見癥狀?
2024-10-17腎陰虛證的常見癥狀與識別方法
2024-10-14老人罹患腎囊腫合并多種基礎病 單孔腹腔鏡技術實現“微創”切除
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