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診斷疥瘡呢
疥瘡的初期瘙癢不明顯,部分患者會在皮膚薄嫩的部位出現粉紅色,呈水泡狀的小疙瘩,擠破后 有透明液體流出;如果周圍有患者或近期有外出史出現以上癥狀時要高度警惕。
疥瘡初期不加治 療的話,病情會繼續發展,從而出現以下癥狀:
夜間瘙癢:夜間陣發性劇烈瘙癢,疥瘡的夜間瘙癢劇烈和疥蟲在夜間活動增加有關。
蟲行隧道:手縫可見疥蟲掘的隧道,長約2~4mm,呈灰褐色不規則曲線,此為疥蟲鉆行的痕跡。
皮疹特點:皮疹好發于皮膚薄嫩的地方,尤其是在手指縫、小腹部、乳房、腋窩、腹股溝、陰部 等, 皮損主要為粟米大小的丘疹或丘皰疹。
疥瘡結節:疥瘡長時間沒有治療,或者治療不徹底,經過反復發作在陰囊、陰莖、陰唇或腹股溝等 皮膚比較薄嫩部位出現的一些綠豆大小或黃豆大小的硬疙瘩即疥瘡結節,瘙癢加重,消退較慢。
如何診斷疥瘡
疥瘡一般根據接觸史、外出史、臨床特點等即可作出診斷,但要注意與濕疹、皮膚瘙癢癥等相互 鑒別,可做以下檢查發現疥蟲有助于確診:
尋找隧道法:用藍墨水滴在可疑隧道皮損上,再用棉簽揉擦30秒至1分鐘,然后用酒精棉球清除表 面黑跡,即可見染成淡藍色的隧道痕跡。
針挑法:在指側掌腕橫紋或水皰、膿皰等皮損處找到疥蟲隧道,然后選用6號注射針頭在隧道的末 端發現白色蟲點處垂直于隧道長軸進針,緩慢挑破皮膚后出針(或直接退出),移至有水(或 10%KOHNS)的玻片上,即可在顯微鏡下查找疥蟲。
刮片法:對有丘疹者提倡用此法檢查。先用消毒外科刀片沾少許礦物油,尋找新發的炎性丘疹, 平刮數下以刮取丘疹頂部的角質部分直至油滴內有細小血點為度,連刮6-7個丘疹后,移至載玻片 鏡下可發現幼蟲,偶有蟲卵及蟲糞。
結節性損害:疥瘡結節性損害因蟲體已被周圍組織包裹發生炎性反應而難以檢出。可用針挑或刀 刮取材,在顯微鏡下找出疥螨、蟲卵或其糞便。
另外診斷疥瘡須要與以下疾病鑒別,如下:
一、皮膚瘙癢病:本病皮損無原發疹,且發無定處,指間更罕見,發病常與情緒、季節、氣候變化,內臟疾患以及更年期障礙有關。
二、丘疹性蕁麻疹:此病多見于兒童,無特殊好發部位,皮疹呈梭形風團丘疹或風團水皰為其特征。患兒常是過敏體質,有時可伴胃腸功能紊亂。
三、虱病:該病是虱子所引起的皮膚病,損害常見為繼發疹,好發于兩脅、腰帶部、陰部或衣縫皺折相接觸的皮膚處,且容易查到虱子及其蟲卵。
疥瘡的幾種現象
(1)皮疹好發于皮膚薄嫩的地方,尤其是在手指縫、小腹部、乳房、腋窩、腹股溝、陰部等。皮損主要為粟米大小的丘疹或丘皰疹。
(2)疥瘡結節。在陰囊、陰莖、陰唇、腹股溝等處發生黃豆大小的淡紅色結節,此為疥瘡結節。這種結節往往經久不消,常伴有劇烈瘙癢。
(3)夜間陣發性劇烈瘙癢。
(4)手縫可見疥蟲掘的隧道,長約2~4mm,呈灰褐色不規則曲線。此為疥蟲鉆行的痕跡。
(5)抓痕血痂由于疥瘡患者,瘙癢劇烈,患者不自覺地搔抓,常常皮膚抓破與血塊。
疥瘡的飲食不宜吃以下四類食物:
1、“發物”,如雞、馬肉、豬頭肉、魚、蟹、海腥、鵝、驢肉、母豬肉、蝦、鱉、韭菜等。這類食物可使疾病復發,經久難愈。
2、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花椒、辣椒、韭菜、生蒜、胡椒、茴香、生蔥、生姜等。這類食品辛溫燥熱,耗傷肺陰。“肺主皮毛”,肺陰受傷,則加重皮膚丘疹或膿皰瘙癢。
3、黏膩食物,如肥肉、油炸、糍粑、油煎、年糕、糯米飯等。因這類食物易助濕生熱,濕熱內盛,將加重病情發展。
4、有興奮作用的食物,如咖啡、濃茶、可可等。這類食品興奮神經,可造成失眠,加重瘙癢;另—方面,由于這些食物的興奮作用,神經系統的敏感性增高,瘙癢加重。
5、疥瘡患者還應忌煙酒。
對消除疥瘡有益的食物:清淡、營養豐富、含維生素多的或有清熱解毒作用的食物,如米飯、米粥、山藥、胡蘿卜、西瓜、甜瓜、絲瓜、芹菜、扁豆、菊花茶、金銀花茶、饅頭、紅薯、土豆、大白菜、冬瓜、苦瓜、荸薺、綠豆、赤小豆、桑葉茶等。
(責任編輯:吳敏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色斑十年未消,能否用排毒養顏膠囊配合
2024-10-24吃瀉立停過敏,吃鹽酸左氧氟沙星膠囊會
2024-10-24尋找治療牛皮癬的優質醫院
2024-10-24服用一盒多藥物,擔心其在體內久留致不
2024-10-24腳氣能否用藥物治療,用哪種藥好?
2024-10-24小孩長濕疹,用某產品多久見效,適合嗎
2024-10-24使用氫鯤軟膏后出現脫皮癥狀正常嗎?
2024-10-24維A酸乳膏的效果怎樣
2024-10-24
熱門文章
疣體是什么樣的
2024-10-24科學飲食,帶狀皰疹哪些蔬菜不能吃
2024-10-24雞皮膚治療的優選方案
2024-10-24雞皮膚怎么治?專業解讀與護理指南
2024-10-23得了魚鱗病該怎么辦?看這篇就夠了!
2024-10-23得了濕疣會有哪些癥狀
2024-10-22香港腳是怎么得的?怎么治才能除根?
2024-10-22什么是病毒疣?——全面解析病毒疣的定義、成因及防治策略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