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現代社會的高發病常見病,在臨床上比較普遍。慢性胃炎有很多種病理類型,可以根據患者的病灶部位以及病理產物而進行區分。引起慢性胃炎的因素有很多,與感染、藥物濫用等多種因素相關。關于慢性胃炎的分類和病因等問題,我們有幸請到了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東院的主治醫師鄧麗芬來為我們進行相關問題的科普。
慢性胃炎如何分類?
在病理生理學上,可將慢性胃炎分為非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以及特殊類型的胃炎。按發病部位的不同慢性胃炎可分為胃竇炎、胃體炎以及全胃炎。慢性胃炎與返流性食管炎的部分癥狀有重疊。大多慢性胃炎患者會出現明顯的腹痛、腹脹癥狀。而返流性食管炎患者多表現出一些返流癥狀,如胸口后有灼燒感、胸骨后不適、反酸。
哪些原因會導致慢性胃炎?
引起慢性胃炎的病因眾多,其中較常見的因素包括:1、幽門螺桿菌感染;2、某些疾病導致的十二指腸胃反流;3、服用某些特殊的藥物,如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服用的阿司匹林,治療關節痛的止痛藥以及酒精;4、自身免疫性疾病。5、胃黏膜退行性變。
哪些食物會引起胃脹不消化?
會引起胃脹、不消化的食物主要有高蛋白、高脂的食物,如部分人群食用牛奶、豆漿等高蛋白食物會產氣,高油脂的食物會導致消化不良。富含纖維的食物過硬也會導致不好消化。腸易激綜合征屬于功能性疾病,與飲食、情緒、作息有關,該病以對癥治療為主,故不存在能否治愈的問題。
慢性胃炎在臨床上比較常見,但是可能大部分的患者是沒有任何特殊癥狀出現的。因此如果出現了胃痛胃脹、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癥狀的時候,最好去醫院做一下幽門螺桿菌的檢查。另外,診斷為慢性胃炎的時候最好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保持胃腸功能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