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是指消化道黏膜出血炎癥或者消化道黏膜發生壞死性病變,作用部位較深甚至穿透黏膜肌層,從而導致的消化道潰瘍。消化道潰瘍常發生在與胃酸接觸最多的消化道黏膜,包括胃、十二指腸。如果胃和十二指腸都有潰瘍者,就稱為復合性潰瘍。針對消化性潰瘍的定義、出現消化道潰瘍的原因以及消化道潰瘍的癥狀,今天我們邀請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主任醫師吳保平為我們做專項解讀。
消化性潰瘍是什么?
當胃、食管或十二指腸黏膜破損時,會暴露黏膜下層組織形成潰瘍,稱之為消化性潰瘍,如果疾病侵犯血管就會引起出血。消化性潰瘍多發生在上消化道,以胃、十二指腸球部最為多見,如果長期胃酸反流也可能會出現食管潰瘍。
為什么會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的病因發展到現代醫學來看,其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第一個是胃酸過高,第二個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因此,可歸結為無胃酸無潰瘍,無幽門螺旋桿菌無潰瘍,以上所述兩種都是造成消化性潰瘍病因學上的主要原因。
消化性潰瘍的癥狀表現有哪些?
消化性潰瘍,如胃、十二指腸部位的潰瘍會表現為反復、周期性、節律性的上腹疼痛。胃潰瘍患者一般以餐后腹痛為主;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常在空腹時發生上腹疼痛,進食后疼痛癥狀會緩解;食管潰瘍主要病因是胃酸反流,增加胃蠕動后疼痛、燒心癥狀會緩解。
消化性潰瘍由由于消化道的損害因素增加而消化道的保護因素降低,這兩者出現平衡失調引起的。損害因素常見的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酸、藥物、應激等。保護因素包括胃黏液、黏膜屏障等。胃潰瘍會表現為進食后疼痛。十二指腸潰瘍會表現為空腹疼痛。對患者日常生活影響比較大,所以日常生活中就一定要做好飲食調養,保護好自己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