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康(化名)10歲,四年級,近一個月表現為沉迷手機游戲,學習興趣降低,沉默寡言,失眠,悶悶不樂、撒謊等。康康媽媽跟他聊天,沒收手機、設立懲罰或獎勵等各種辦法,孩子的行為仍未改善。加上近期媒體有關青少年自殺等負面新聞,更是讓康康媽媽焦慮。
案例跟進:
心理醫生通過繪畫的方式進入他的世界,在他的畫作中,有個機器人想通過打怪證明自己有能力保護世界,但卻遭到了隱者、機器人或者壞人的打壓。
他的畫作反映了他與媽媽的相處模式。媽媽用管理企業員工的方式管教他,要求高,將他的生活學習安排像工作日程表,不許出錯。媽媽只關注到他抗拒的行為,而忽視了他的承受能力。久而久之,他關閉了與媽媽交流的窗戶,只能通過畫畫這種象征性的表達方式表達內心的憤怒與對抗。而康康行為問題正是個人情緒、內心沖突被壓抑的表現。
家長最容易留意到孩子的行為問題:厭學、撒謊、沉默、過度使用手機、飲食、睡眠等行為問題。
為什么行為問題最容易被看見?
一、孩子表達方式尚未成熟,只能通過“對抗”、“吵鬧”、“沉默”、“指責”、“哭泣”、“失眠”、“厭學”、“沉迷網絡”、“攻擊”、“不合群”、“暴飲暴食”、“坐立不安”等行為表達和宣泄自己的情緒。
二、孩子的行為問題對家長的干擾。一方面是干擾家長的工作或生活等(比如需要浪費時間去監督孩子……),另一方面可能是觸發作為家長內心的感受(比如作為家長卻拿孩子的問題無能為力的無奈……),還有可能導致自我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挫敗(比如覺得不被孩子尊重,家長給的權威地位被威脅……)。
這些會讓家長將自己的情緒、感受、期待、想法、需求等混淆一體,將自身的情緒、壓力等轉移到孩子身上,并用“指責”、“妥協”、“忽略”等方式處理孩子問題,讓雙方的關系受到影響,問題不能真正解決。
怎么幫助處理孩子行為問題?
重視孩子的行為問題。留意孩子的行為變化和認知改變(注意力不集中、喪失信心、做噩夢、持續擔心……)和身體跡象(胃腸道問題、食欲下降、失眠、疲倦等)以及情緒跡象(憤怒、喜悅、恐懼、悲傷……),更重要的是關注孩子的行為所表達的需求(被愛、被關注、被認同、被接納、自由、歸屬感、自由、安全感和獨立、價值感等。
走近孩子的心,首先我們需要去理清我們目前的行為、感受、需求等。急于解決行為問題,沒有看到背后的需求,可能會讓問題復雜化。當我們先把自己整理好,再幫助孩子理解自己的行為、感受和需求等,我們的孩子才能夠更加健康成長。
以下一些問句可以幫助我們走近孩子的內心。
“我看到你最近……(行為),你能告訴我發生了什么事嗎?”
“發生這個事情你感覺怎么樣呢?你是覺得很(情緒:傷心/開心/憤怒)……”
“你是覺得很(情緒:傷心/開心/憤怒)……是因為你想(期待)……”
如果孩子沉默也要允許他沉默。創造接納、不批判、尊重、開放的交流氛圍可以幫助我們得到孩子的信任。另外如果孩子的情緒問題已經超過兩周并且嚴重影響到生活、學習、人際關系時,家長也需要警惕,及時到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本文作者: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婦女保健科婦女心理保健專科 心理治療師 劉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