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啞癥做哪些檢查
聾啞癥(deafmutism)系由于各種原因造成嬰幼兒期雙耳聽力嚴重損害,失去語言學習機會,造成既聾又啞的狀態。聾啞癥的病因分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即出生時就聽不見聲音,聾啞癥見于遺傳性聾和先天性非遺傳性聾。后天性即出生時聽力正常,但在學習語言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造成嚴重聽力損害或聽力喪失。5歲以下小兒雖已學會語言技能,但因中途患嚴重感音性聾,不能繼續鞏固和聽學語言,半年到一年后會逐漸忘卻已掌握的語言,成為聾啞人。聾啞癥做哪些檢查?
聾啞癥做哪些檢查
聾啞癥的診斷
利用各種特殊客觀聽力檢查方法,辨斷耳聾的性質和程度,以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據調查,一般聾啞人聽力殘存率在45%~82%。臨床上應依據正常小兒聽力發育情況為指標進行對比,設立聽力高危篩選對象,然后進行特殊的客觀測聽。
1。正常小兒聽力發育標難
(1)新生兒至1個月:對強音振動刺激出現上肢前伸,做擁抱樣反射動作,即Moro反射。據Benoh(1970年)檢查新生兒有此驚動反射有僅10%~30%,很多為假陰性。
(2)第2個月對噪音無反應,對敲擊鼓、鈴聲可出現眨眼、轉頭反應,對音樂反應不定。
(3)第3個月:對較大音響有較敏捷的眨眼反應。
(4)第4個月:對響聲有辨別音源傾向,并開始呀呀發音。
(5)第5~6個月:對人說話與音樂有反應,能轉頭探視音源。
(6)第9~11個月:可坐起,能敏捷探視音源,能模仿他人語言。
(7)l歲:開始理解和學習語言,能說單字。
(8)2歲以上:可說有意義的短句。
以上列標準對比小兒,發現過期無反應或到周歲而對大聲喊叫無反應不是嚴重耳聾,就是精神神經發育異常,應做進一步檢查。
2。設立聽力高危小兒范圍
我國人口眾多,不可能對所有嬰幼兒都進行聽力檢查只能對可疑的即高危范圍內的嬰幼兒進行重點篩選檢查。可參考美國1982年公布的標準。
(1)新生兒父母家族有遺傳性聽力障礙者。
(2)先天性或圍生期感染,如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感染和弓形蟲等。
(3)患有頭頸部解剖畸形者,如耳聾綜合征等。
(4)早產或出生時體重低于1 500g者。
(5)高膽紅素血癥,超過交換輸血的適應證水平者。
(6)患過細菌性腦膜炎者,尤其是感染流感嗜血桿菌者。
(7)嚴重窒息,動脈血pH低于7.2,伴有昏迷、驚厥,無自主呼吸達10分鐘以上者。據調查,高危范圍內小兒耳聾比正常組小兒發病率高14倍。應根據設備條件給高危組定期進行聽力檢查,如能早期發現聽力障礙,應在6個月以后對小兒進行聽力、語言培建訓練。
3。聾啞癥的嬰幼兒聽力檢查方法
(1)行為觀察測聽法:
1)喚醒測聽:在小兒睡著對進行。將檢查發聲器置于小兒耳旁10~l5cm/,觀察能否驚醒,一般用小鼓,頻率為250~500Hz,聲強為95dB;鈴聲為高頻頻率4~6KHz。亦可喊叫名字,觀察小兒有無驚醒、活動停止或尋找聲源等反應。
2)純音聲場測聽:需要有自由聲場條件,家長陪同小兒在隔音室內,用純音聽力計通過音箱發出不同頻率和強度的純音,觀察小兒有無注視家長和尋找聲源的反應,兩次發聲應間隔30秒以上,以便小兒恢復正常狀態。
3)條件反射性測聽:利用條件反射原理,在小兒面前兩側各設置音箱、上有暗盒。內裝機動玩具如娃娃和狗熊等,隨著發出純音信號,暗盒內即亮燈,玩具也出現活動,借以吸引小兒注視,兩側音箱交替發聲,以觀察小兒有無注視玩具的反應,借此可測出聽力曲線。此法適用于1~3歲小兒。
(2)客觀測聽:
1)聲阻抗測聽法:能客觀測試出鼓膜聲順圖和鐙骨肌反射閾,可用以鑒別感音或傳音性耳聾,并能測出純音聽閾。適用于3~6歲小兒。Brook(1977年)檢查80例小兒,l/6患有卡他性中耳炎。
2)腦干誘發反應測聽法:不受麻醉劑的影響,可客觀測出誘發嬰幼兒V波所需的刺激聲強,此反應閾值可作為預估聽閾,是目前最實用的客觀測聽方法。
(責任編輯:寧果容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慢性咽炎半年有異物感能用金嗓利咽丸嗎
2024-10-24阿奇霉素分散片的治療作用有哪些
2024-10-24服用咽炎片(迪康)的注意事項及咽癢咳
2024-10-24咽喉炎患者服用薄荷桉油含片應注意什么
2024-10-24近期耳鳴能否服用耳聾左慈丸及效果如何
2024-10-24孟魯司特鈉咀嚼片順爾寧一次吃 2 片
2024-10-24服用該藥半月效果不明顯,該咋辦?
2024-10-245 歲半小孩常患扁桃體炎,能常喝小柴
2024-10-24
熱門文章
扁桃體發炎是什么樣子的——專業解析與應對指南
2024-10-10小兒中耳炎的治療方法是什么?
2024-10-08頸淋巴結炎的癥狀有哪些
2024-09-26如何保護“金嗓子”?收好這份教師嗓音保健秘籍
2024-09-10耳朵再造是指什么
2024-08-22鼻炎鼻子不通氣吃什么藥
2024-08-21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藥有這些
2024-08-20長期耳鳴的治療:全面解析與科學應對
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