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經痛讓93歲婆婆食不下咽 顯微血管減壓術助老人重獲健康
當面對疼痛時,人類總顯得很脆弱,平時不小心的磕碰就會讓我們叫苦不迭,更不要提針扎、刀割般的疼痛了。然而當患上了三叉神經痛,這種疼痛就會時不時的發作,患者往往痛的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生活質量嚴重下降。
如何區分是“牙疼”還是“三叉神經痛”
大約一年前,93歲的方婆婆在喝水、吃飯的時候,時不時出現右側面部的疼痛,疼痛時像被針扎一樣,持續十余秒后便自行緩解。
起初婆婆和家人以為是牙疼的老毛病發作了,但經過一定的口腔治療,疼痛并沒有得到緩解,并且半年內發作頻率逐漸增高,由原來的的幾天發作一次發展到一天幾十次,持續時間也由數秒變為了數十秒,疼痛感覺由針扎感變為刀割感,此時的婆婆吃飯、走路、說話都會疼痛,三個小時都痛的喝不下一碗粥,整個人消瘦了10公斤。
后來到醫院神經內科就診時,醫生診斷其為“三叉神經痛”,婆婆這才知道了一年來疼痛的真正原因。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楊超(專家預約)教授表示,三叉神經痛常表現為面部的發作性疼痛,在臨床上被誤診為牙疼的情況也比較多見,雖然兩者在疼痛部位上有交叉,但也存在著疼痛發作的區別。一般牙疼是持續性疼痛,短時間內不會消失,而三叉神經痛則是脈沖性的疼痛,一般疼痛發作數十秒到一兩分鐘后會自行緩解,過段時間疼痛又會再次發作。
顯微血管減壓術治好婆婆三叉神經痛
由于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婆婆在醫生的推薦下來到了神經外科進行治療,經過專家一系列的評估和討論,排除了手術禁忌癥后,楊超教授為她開展了“右側三叉神經顯微血管減壓術”,術后麻醉清醒,婆婆即刻感覺疼痛的消失,術后沒有出現并發癥,飲食也回歸了正常,順利的康復出院。
楊超教授為方婆婆開展手術
據了解,顯微血管減壓術是一種微創的開顱手術。說起開顱手術,很多人可能會擔心手術的安全性,但它其實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也是三叉神經痛的治本之法。楊超教授介紹,顯微血管減壓術只需要在耳后做一個五、六公分左右的切皮,然后在顱骨開一個指甲大小的孔洞,利用顯微鏡觀察,并將墊片植入在血管和受摩擦的神經之間,從而避免神經摩擦而引發的電刺激。這種手術方法造成的創傷小,見效快,能從病理上根治三叉神經痛。
患者術后創口愈合
雖然顯微血管減壓術在治療效果顯著,但也有著一定的禁忌癥。該手術需要從耳后乳突的位置打孔,如果患者的氣房比較發達,則可能需要打開氣房,術后再用骨蠟修復填充,而這一過程有可能導致氣房空間的縮小,影響聲音接收的共振能力,有時會造成患者的聽力下降。所以如果患者發病側的對側耳朵沒有聽力或是聽力不佳,則不太適合該手術。
此外,治療三叉神經痛還有一些伽馬刀、射頻以及球囊壓迫等方法,但相比于顯微血管減壓術,此類方法主要是通過破壞神經功能,麻痹遠端的感覺來消除疼痛感,并沒有得到病理的修復,很多患者往往會出現面麻、皰疹以及咀嚼功能下降等并發癥;另外顯微血管減壓術的復發率較低,十年內復發率只有8%,而這類療法的復發幾率要高出很多,很多患者可能需要反復治療。因此,這類療法只是三叉神經痛的治標之法。
控制血壓有利于預防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就好比電線,當電線長期受到摩擦膠皮損壞后,就會出現異常放電,對電路造成破壞,三叉神經痛的原理也是如此,如果血管長期摩擦三叉神經,也會引起大腦受到電刺激,從而產生疼痛。
楊超教授提醒道,三叉神經痛的發病跟血管的摩擦有著直接聯系,積極的預防高血壓以及動脈硬化,能夠減少血管對神經的摩擦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預防三叉神經痛。同時,三叉神經痛發作時也會引起血壓的升高,造成血壓的不穩定,有些三叉神經痛的患者也需要服用降壓藥控制血壓。
家庭醫生在線(m.zpeb.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
(責任編輯:朱利祺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脊柱骨折和脊柱椎體骨折有何差異?
2024-10-20嬰兒高速震蕩厲害會否患腦部震蕩癥?
2024-10-20小腦延髓池寬 0.89CM 意味著什
2024-10-20服用谷維素后月經復來是何原因
2024-10-20如何有效治療腦血栓后遺癥
2024-10-20腦梗塞患者適宜服用哪些藥物
2024-10-20小兒腦震蕩有哪些顯著特點?
2024-10-20腦血栓能否被治愈?
2024-10-20
熱門文章
漸凍人是什么病?一篇帶你全面了解
2024-10-17老年人癡呆如何治療?要注意以下這幾點
2024-10-17三叉神經痛無法吃飯、洗臉,3D可視化技術快速驅痛
2024-10-15中風嚴重嗎?中風發作前的征兆
2024-10-14偏執型精神分裂癥要注意鑒別和檢查
2024-10-12理解與關愛:腦性癱瘓兒童的癥狀與早期識別
2024-10-11失眠危害大 吃什么有助緩解失眠
2024-10-08秋季更易中風發作 如何預防中風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