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備孕工作減少癲癇遺傳 腦電圖檢查不可少
我們應該都知道癲癇病還具有一定的遺傳性,所以許多家長就比較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受到影響,癲癇病是很常見的精神方面的疾病,其發病主要是與大腦的神經元異常放電是有一定的關系的,當然其勢必會給患者的腦部造成很大的傷害,下面我們就來給大家做一下簡單的介紹吧。
做好孕期準備可減少癲癇遺傳幾率
癲癇患者在懷孕過程中,因為內分泌及代謝發生了變化,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癲癇發生可以加劇,但大有些患者在妊娠期發生無改變乃至好轉,妊娠期的癲癇婦女應慣例服用葉酸及多種維生素,防止藥物致畸和臨產時可以呈現的出血傾向。一個癲癇發生自身,另一個是抗癲癇藥物。這是患有癲癇的女人想要懷孕生孩子時有必要考慮的難題。
有些患癲癇的媽媽只想吃藥對孩子不好,而盲目減藥、停藥,致使癲癇病頻頻的發生,反而對胎兒造成了更大的傷害。藥物的副效果當然可怕,但在醫生的指導下,可以經過調整藥物的品種和量靜兒預防抗癲癇藥物的致畸效果。
癲癇病的遺傳一般都發生在幼兒期和少年期起病,以典型大發作或典型小發作為臨床表現。對于繼發性癲癇病患者就不要擔心癲癇病的遺傳了,此類癲癇病一般不會出現遺傳。但是原發性癲癇病的遺傳也不是絕對的,即使是不幸將遺傳因子傳染給了孩子,如果積極做好日常的護理,孩子的發病機會就會很小了。
專家說,服藥中的癲癇婦女,在懷孕前,應在癲癇專科醫生的指導下做好計劃;女性癲癇患者在妊娠前半年,就應將癲癇發作控制到最少限度,藥物盡量由多劑減至單劑,維持能夠控制癲癇發作的最低劑量。整個妊娠期要定期隨診,定期測定藥物血中濃度,定期產前檢查,只要做好以上預備工作,90%的癲癇婦女是能夠正常懷孕及分娩的,并且不影響孩子的健康。
對于一些在生產過程中不順利的患者,要及時的進行人工剖腹,避免缺氧或產傷引起的嬰兒癲癇病。癲癇病患者要進行積極地預防感染,一旦發生了顱內感染性疾病,建議患者要應及早診斷,正確治療癲癇病,減輕腦組織損傷程度。對于顱內感染的急性期的癲癇病,有很多的癲癇病患者會有癲癇發作,所以此時應及時和足量的使用抗癲癇病藥,減輕腦組織因癲癇病發作造成的損害,同時也是在減少日后癲癇病發作。
腦電圖檢查不可缺
到目前為至,在癲癇的輔助診斷方法中,腦電圖是最重要、最有價值和最方便的手段之一。除臨床表現外,腦電圖能夠在發作及發作間歇期查獲異常的腦生物電現象。但是不少患者對于腦電圖還是有不少的疑惑,如在檢查前是否需要停藥呢?如果停藥了會不會使病情嚴重呢?在這里,為大家介紹一下癲癇病和腦電圖的關系吧。
隨著高端醫療設備的臨床應用,越來越多的癲癇找到了病因,從而得到了有效的治療。盡管目前計算機體層攝影術(CT)、磁共振(MRl)、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腦功能成像如單光子斷層掃描(SPECT)或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等不僅能看見大腦的形態結構;而且能了解大腦的功能,如血流供應、代謝情況、提示癲癇病灶位置等,為尋找癲癇發病原因和手術切除癲癇病灶提供了科學證據。但2/3的癲癇患者經過CT和MRI等檢查發現不了腦構造的異常,即使可以發現一些腦內的病變,也無法確定它們與癲癇發作的關系,所以這些并不能替代腦電圖檢查。目前腦電圖是診斷癲癇和癲癇灶定位最有價值的檢查手段。尤其是對于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腦電圖定位更是必不可少的檢查。
因為癲癇發病的基礎是腦神經細胞的異常放電,導致臨床上出現的發作性癥狀。所以,神經科專家認為,癲癇診斷的依據是發作性表現加腦電圖上的癇性放電,兩者缺一不可。假如不做腦電圖檢查,很可能將非癲癇發作性疾病(如發作性睡眠、昏厥、睡眠肌陣攣、青春前期女孩的癔病等)當作癲癇進行治療。過去對于典型的癲癇發作,我們僅通過問病史即可診斷為癲癇,但現在要求癲癇專科醫生必須對癲癇病人做出明確的癲癇發作分類的診斷,因為不同類型的癲癇,其藥物的選擇是不同的。
(責任編輯:潘瑋璐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病人輔助治療藥發作時無效,求發作時可
2024-10-22日常生活中怎樣有效防范腦卒中?
2024-10-22面部麻痹癥患者用哪些眼藥來保護眼睛?
2024-10-22孕婦外陰及肛門癢尤其晚上嚴重怎么辦
2024-10-22經常頭痛未檢查,可用哪些方法緩解?
2024-10-22經常偏頭痛且有時頭暈目眩應如何處理
2024-10-22月經期出現頭疼該如何應對
2024-10-22龍澤熊膽膠囊對眼病的治療效果如何
2024-10-22
熱門文章
癲癇發作如何做好應急處理?
2024-10-14女性癲癇會遺傳嗎?專業解析與探討
2024-07-16癲癇治療新進展:科學探索與個性化方案并重
2024-07-12什么是原發性癲癇?
2024-07-10羊角風是否會遺傳?深入解析與預防策略
2024-05-28小伙被怪異行為困擾17年 原來竟是癲癇
2024-01-12哪些是癲癇的癥狀?會引發什么并發癥呢?
2020-11-19癲癇通常有哪些癥狀?應該如何檢查?
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