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基因研究發現:胃癌有遺傳傾向
為什么在同一個地方生活的人、年齡相近、習慣相似,有的生活如常、有的卻得了胃癌?近日,南京醫科大學副校長沈洪兵領銜的研究團隊,成功篩查出2個新的胃體癌易感基因位點。這是世界上首次專門針對中國人群胃癌易感基因位點的研究,該成果已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遺傳)雜志上發表。該研究從基因層面證明了“胃癌會遺傳”的可能性。
神奇的基因
據了解,人類基因組99.9%都是一樣的,在DNA序列構成上僅有極小(0.1%)的差異,正是這0.1%的差異決定著每個人的身高、體重、長相、膚色等生理特征,也決定著是否易患癌癥、對何種藥物敏感等性征。
新發現 是否易患胃癌,因各人基因而異
所謂“基因位點”,是基因在人染色體上的特定位置。南醫大此次發現的2個“基因位點”都與中國人群胃體癌發病顯著相關。其中一個增加了患胃體癌41%的風險。
研究人員介紹說:“有人容易得胃癌,有人則不太容易。易得胃癌的那部分人,即為胃癌易感人群。”以幽門螺桿菌感染為例,它是胃癌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全世界近一半的人口感染有幽門螺桿菌,不過,最終發展成胃癌的只有大約1%。“對胃癌等疾病易感是由基因決定的,我們研究的問題就是,什么樣的基因影響著胃癌的發生?”
這種差異的專業說法叫“單核苷酸多態”(SNP),它影響著人們是否會患某種疾病及發病時間的早晚。從理論上講,只要在致癌環境中暴露的時間足夠長,每個人都有最終患上癌癥的可能,但易感人群對致癌的環境因素更敏感,使他們在短時間內患癌癥的可能性更高。
南醫大聯合全國六家大學和科研機構,對全國各地的4000余名胃體癌患者和近6000名健康人的基因組開展分析比較。“樣本數量滿足統計學的要求,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顯著性,可以認定與胃體癌的發生相關。”沈洪兵說。
新結論 變異有好有壞,且具有遺傳性
南醫大此次新發現的兩個基因位點,有一個是“好的”,降低了24%的患胃癌風險。“基因的差異是突變造成的。”研究人員解釋說,有人產生了有利的突變,有人產生了不利突變。正是這些突變,使不同人發生胃癌的幾率不同。有的增加了風險,有的則抑制胃癌的發生,起到保護和預防的作用。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每100個胃體癌患者中,僅有9人具有這種有利突變,“也可以理解為,這100人中有91人具有相對不利的基因突變。”研究者表示,遺傳因素是胃癌發生的原因之一,胃癌人群大多攜帶某種不利的變異基因。“而且胃癌的遺傳性比較明顯,所以如果有家族史的話,得胃癌的可能性會大一些。”
老說法 易感≠致病 還是要注意飲食
“癌變有20多種因素,僅僅歸結于基因或遺傳,是片面的。與飲食、生活方式甚至心理等各種因素密切相關。”不利的基因突變并不意味著以后必然會得胃癌。
“更何況,雖基因無法改變,但我們可通過改變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降低危險。”愛吃腌漬食品等含大量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食物,多食經過煎、炸的魚、肉類食品;低硒、高鹽飲食,這些都增加得胃癌風險。調查顯示,吸煙男性死于胃癌的人數是不吸煙的2倍;啤酒和威士忌酒中可能含有亞硝胺而導致胃癌發生。
這些不良生活習慣帶來的患癌風險要遠遠高于單個易感基因的風險度。
延伸閱讀
取點毛發 就能知道是否屬胃癌高危人群
“這些基因位點的發現提供了一種前景,即胃癌易感風險度的全面評估變成一種可能。”專家介紹,技術成熟后,我們只需取血液、毛發、口腔黏膜等進行基因型檢測,受測者就可以了解自己是否容易患上胃癌(易感風險)。“可以根據發現的位點專門定制某種檢測用的基因芯片,看看自己是否有這些易感基因型。”
(責任編輯:果果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纖維瘤術后一年復發能否懷孕
2024-10-27化療期間可用哪些藥物?華蟾素片與膠囊
2024-10-27癌癥患者能否服用博爾寧膠囊及有無減毒
2024-10-27巴彥淖爾盟治療宮頸癌哪家醫院靠譜?
2024-10-27朋友患癌醫生開角鯊烯,能有效治癌嗎?
2024-10-27不知注射用藥物有何作用?
2024-10-27復方紅豆杉膠囊能否緩解胸口悶及有無依
2024-10-27肺癌晚期醫院放棄治療,買泰勒寧需啥手
2024-10-27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