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90%腸型胃癌源于此病 醫生教你三個防治方法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精神心理壓力的增加,慢性萎縮性胃炎這一胃部疾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并呈年輕化趨勢。2024年4月9日是第19個國際護胃日,國家癌癥中心基于腫瘤登記及隨訪監測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胃癌在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中位列第五,死亡率位列第三。另有研究顯示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胃癌關系密切,有超過90%的腸型胃癌,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發展而來。
廣州增城的謝女士(化名)一年前因噯氣、胃灼熱感在南方醫院增城院區消化內科行胃鏡檢查,被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下活檢病理結果為“(胃竇)中度慢性胃炎,萎縮(+++),腸化生(+++),低級別上皮內瘤變,活動性(++)。
謝女士通過網上搜索發現慢性萎縮性胃炎可能會癌變,一度陷入了恐慌狀態。結合謝女士生活飲食習慣、幽門螺旋桿菌檢測等情況進行整體評估后,醫生建議堅持半年藥物治療,并定期復查胃鏡評估治療效果。經過一年的配合治療下,謝女士近日復查胃鏡活檢病理提示“中度慢性胃炎,萎縮(+)、腸化(+)、活動(+)”,萎縮性胃炎較前好轉,謝女士也安心了不少。
南方醫院增城院區消化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李愛民介紹,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種類型,為一種或多種因素導致胃粘膜固有腺體減少,可伴幽門腺化生和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一種慢性胃部疾病。通俗來講就是胃粘膜變薄,導致消化功能下降。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Hp)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重要病因。除此之外,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藥物刺激(阿司匹林、消炎止痛藥等)、吸煙、年齡、家族遺傳等均可導致慢性萎縮性胃炎發生。”李愛民說道,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癥狀沒有特異性,可表現為腹脹、餐后飽脹、上腹痛、上腹不適、噯氣、貧血等,部分患者沒有任何癥狀,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主要靠胃鏡和胃黏膜活組織病理檢查。
李愛民表示,研究顯示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胃癌關系密切,有超過90%的腸型胃癌,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發展而來。胃黏膜的變化,通常先發生慢性淺表性胃炎,再進展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然后發生腸上皮化生和上皮內瘤變,最終發展為胃癌。
李愛民強調,既往認為胃黏膜腺體一旦發生萎縮,就不能恢復正常。但最新研究進展提出萎縮性胃炎若早發現,及時并積極治療,萎縮的腺體可以恢復,萎縮性胃炎可逆轉成淺表性胃炎。因此,早期防治顯得尤為重要。
針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防治,李愛民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1、保持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
保持心情舒暢,生活規律,少吃多餐,清淡飲食,選擇新鮮蔬菜、水果、優質蛋白,避免酸、辣、甜等刺激性食物,減少腌制品攝入,可適當補充葉酸、維生素C、β-胡蘿卜素等預防胃癌發生。
2、定期復查胃鏡,必要時內鏡治療
定期復查胃鏡及病理活檢,了解萎縮腸化情況及異型增生程度。不伴有腸化和異型增生的萎縮性胃炎患者推薦間隔1~2年復查胃鏡;有中重度萎縮伴腸化生的萎縮性胃炎患者推薦間隔1年復查胃鏡及病理活檢;伴有輕度異型增生者,推薦6~12個月復查胃鏡;重度異性增生者需密切復查胃鏡和病理,必要時手術治療或者內鏡下微創治療。
3、合理用藥
若發現Hp感染,積極根除幽門螺旋感染治療;可適當使用質子泵抑制劑(PPI)抑酸治療、胃粘膜保護劑、動力促進劑、補充消化酶、中藥或中成藥等改善患者癥狀及延緩胃黏膜萎縮。
(責任編輯:家醫在線 通訊員:劉進娣 陳淑嫻)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睪丸癌的腫塊通常在何處,質地怎樣?
2024-10-20男朋友爸爸胃癌晚期報告看不懂,求解釋
2024-10-20睪丸癌從初期發展到晚期通常需要多久?
2024-10-20甲狀腺癌手術后病人的預后情況如何?
2024-10-20嬰兒淋巴管瘤是怎樣形成的及如何治療
2024-10-20如何判斷是否為外陰腫瘤
2024-10-20口咽部腫瘤患者的飲食選擇有哪些?
2024-10-20患有小葉增生和纖維瘤能否食用阿膠?
2024-10-20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