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 兒童血管瘤易被誤當“胎記”
兒子出世沒多久,爸爸媽媽在其下嘴唇中部發現一小塊赤色印記,誤以為是“胎記”。但是“胎記”卻逐步長成小腫包,到醫院查看方知是毛細血管瘤變形。專家提醒:觀察顏色可辨識各類胎記并區別其是否為血管瘤。
“胎記”原是毛細血管瘤變形
從連云港趕過來的李女士抱著六個多月大的兒子來到醫院,原來孩子嘴唇上長了一塊直徑0.5厘米巨細、略高出嘴唇,看起來就像一個小腫包、色彩為深赤色的“胎記”,醫生經檢測看診后發現不是‘胎記’而是毛細血管瘤變形,假如持續長大會導致血供不足,然后發作潰瘍和腫瘤壞死,也有可能血管決裂。”
據介紹,毛細血管瘤變形在重生嬰幼兒中的發病率約為1%~2%。傳統的液氮冷凍、激光、平陽霉素、淺層x線照耀、同位素及手術等醫治方法都不太合適重生嬰幼兒。“液氮冷凍比較痛苦,小孩太小難以耐受;激光治療容易留下疤痕。所以只能采取保守的‘硬化治療’,即通過藥物注射讓其血管內壁細胞變硬、壞死從而萎縮來進行治療。”專家介紹,一般來說,毛細血管瘤長到孩子五六歲時會自動停止生長,孩子稍大后可以接受手術處理,但要因人而異。
怎么判斷是否是血管瘤?顏色可分辨胎記與血管瘤
很多人對胎記和血管瘤并不了解,所以經常將兩者混淆,專家表示,主要掌握方法,其實是很好分辨的,比如觀察其顏色變化、是否持續生長等,具體如下:
如果“胎記”為淡紅色、長在前額或頸背部,此類為真胎記,大多無需治療,雖在孩子哭鬧或環境溫度變化時胎記顏色可能加深,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到了入小學時胎記可能逐漸褪色甚至消失。
如果僅僅長在面部的“胎記”則需提高警惕。專家表示,此類“胎記”若顏色較紅、與周圍皮膚界限清楚、壓迫不能褪色,這類的胎記一定要小心,因為合并形成腦膜血管瘤的可能性是很多的,有的還會影響小孩的腦力發育,或誘發青光眼。
如果“胎記”的顏色是深褐色的,并且呈泛發性發展,一定要高度警惕是否是神經性纖維瘤,因為該類“胎記”在孩子小的時候,可能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癥狀,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有可能會發展成腫瘤,如果壓迫到神經,就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以上就是關于胎記與血管瘤區分的介紹,希望可以幫到你。
(責任編輯:吳冬冬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四個月寶寶胸口有血管瘤應如何處理
2024-10-21怎樣為腎血管瘤選擇恰當的手術方式
2024-10-21怎樣判斷是否患了宮頸癌
2024-10-2135 周+4 天甲胎蛋白 382 怎
2024-10-21乳腺結節是否會發展成乳腺癌
2024-10-2130 多歲女性為何會確診乳腺癌?
2024-10-21除小肝癌外的肝癌應采取哪些治療手段?
2024-10-21小孩患毛細血管瘤應如何處理
2024-10-21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