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鹽和甲狀腺癌有關嗎?甲狀腺癌誤區有哪些
碘鹽是沿海地區膳食碘的主要來源,占50%以上,此外,還有海帶紫菜、動物性海產品等有一定的碘。為保證居民碘的日常需要,控制居民的碘缺乏風險,沿海地區仍有必要繼續實施食鹽加碘的策略。食用碘鹽是預防碘缺乏病最簡便、安全、有效的方式。很多人認為碘的攝入和甲狀腺癌的發病有所關聯。
但是碘攝入量增加不等于甲狀腺癌發生增加。近年來,全球主要國家甲狀腺癌的發生率都增加,且主要以直徑小于1厘米的微小癌增加為主。有研究提示,當前甲狀腺癌的“流行”部分歸因于甲狀腺篩查,并與高分辨率B超的廣泛應用而產生的對隱匿癌或微小癌的診斷有關。而這些甲狀腺癌發生率增加的國家,既有碘攝入量增加的,也有穩定或下降的,因此無法在補碘措施與甲狀腺癌之間畫上等號。
隨著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目前國內一些省市統計的結果顯示,甲狀腺癌在女性惡性腫瘤當中,已經排到第一到第八位,而鄰國韓國女性排到第一位。因此甲狀腺癌已經逐步跨入常見惡性腫瘤的行列,也越來越引起我們業內,甚至普通的老百姓的關注。由于受知識水平及專業等條件的限制,人們對甲狀腺癌的認知還存在一些誤區。
甲狀腺癌認識誤區
1、甲狀腺結節是否都會癌變成惡性腫瘤,都需要手術切除
有些疾病有可能是癌前病變,需要引起人們的關注,以免發展成為惡性腫瘤;但在甲狀腺還沒有確切的癌前病變,只能說有一些疾病,可能會有一些相關性。比如說大家特別關心的甲狀腺結節,絕大多數都不會癌變,而且絕大多數甲狀腺結節也不需要外科的處理;只有極少數的腫瘤以往是良性病變,長期發展后發生去分化,最終成為惡性甚至是高度惡性的腫瘤,但是絕大多數的甲狀腺結節是不會發展成為甲狀腺癌的。即便目前甲狀腺癌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但多數甲狀腺癌屬于早期,預后良好,甚至對于一些微小的腺內型甲狀腺乳頭狀癌理論上可以采取密切觀察的辦法,不一定都需要外科處理。因此,對于甲狀腺癌應理性對待,無需過度恐慌。
2、甲狀腺癌的檢查是否越貴越好,診斷率越高
甲狀腺屬于淺表實質性器官,其解剖及生理構造決定了甲狀腺的腫瘤不同于其他腫瘤的診斷方法,超聲診斷技術是我們近年來一再倡導推介的,是目前國內現狀下最現實可行的甲狀腺癌的首選診斷方法。伴隨著臨床經驗的積累和學術推廣,整體水平提升已經成為近期特點,國內越來越多醫院陸續采用甲狀腺癌的TI-RADS分級或改良TI-RADS分級,顯示出良好勢頭。超聲技術在定性、定量和定位診斷方面的良好優勢,適當結合穿刺病理檢查,進一步提高了診斷率,為手術方案的確定尤其是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實施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而其他一些較貴的檢查手段如CT、MRI甚至PET/CT只是在某些類型或較晚期甲狀腺癌的診斷中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3、無痛性甲狀腺腫大不礙事
甲狀腺疾病近幾年來發病率越來越高。臨床上甲狀腺腫瘤往往僅表現為甲狀腺結節。手術證明單個結節者約80%為良性腫瘤,20%為惡性腫瘤。甲狀腺腫瘤不論良性或者惡性,早期都是無特別不適,除非是急性甲狀腺炎,甲狀腺腫塊囊內出血,出現甲狀腺腫物突然腫大并局部疼痛。再就是甲狀腺癌發展到一定程度,腫瘤侵犯周圍組織可導致不適或者疼痛。因此這種有了疼痛再看病的觀點是錯誤的,會耽誤疾病的最佳診斷及治療時間。
4、多做幾次化療更保險
癌癥是一類細胞增殖、分化異常的疾病,化療藥物有“細胞毒”和促進分化作用,所以化療可以殺死癌細胞、促進分化,從而治愈癌癥。但化療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取得療效的同時,也會出現嚴重的毒副反應,對人體造成損傷;同時化療會抑制患者免疫功能,這反而助長了癌細胞的生長;多次化療、反復刺激,會加劇癌細胞的耐藥性,降低化療效果,一般化療6次后效果就很差了。正是由于這些原因,化療有嚴格的療程和劑量規定,使用時不能過于相信化療的抑瘤奇功而擅自加量。因此,化療并不是“多做幾次化療更保險”,我們要科學地認識和恰當地使用化療,在化療的同時需要配合服用增效減毒的藥物,讓化療更好地為患者的健康服務。
5、醫院內治療結束后,治療效果就聽天由命了
醫院內臨床治療后的這段時間,是腫瘤復發的“高危期”。腫瘤根治術后5年內,超過90%的復發、轉移率告誡我們:院內治療結束后,千萬不能放松警惕。判斷一種腫瘤治療方案的優劣,一般是用5年生存率(也有少數用3年或10年生存率),5年內不發生復發、轉移的,就可以宣布為臨床治愈,以后產生復發、轉移的幾率就非常小了。所以院內治療結束后的5年內,稱之為5年危險期,在此期間,尤其需要防止復發、轉移。另外,從時間上來看,院內治療所占時間比較少,而院外的康復治療就要長得多。因此,院內治療結束,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還很長。我們需要采取積極措施,快速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清除殘留的癌細胞,減少復發、轉移的幾率。
6、認為服碘131副作用大,不想做碘131治療
放射性碘131雖然具有一定輻射,一般都控制在機體允許的范圍,一般很少具有副作用,這是由于治療劑量的碘131大多被甲狀腺癌病灶、殘留甲狀腺組織及其他可攝碘的正常組織器官攝取,對于其他器官很少攝取,產生的輻射作用很少。清甲治療后短期(1-15天)內常見的副作用包括:乏力、頸部腫脹和咽部不適、口干甚至唾液腺腫痛、味覺改變、鼻淚管阻塞、上腹部不適甚至惡心、泌尿道損傷等。上述癥狀多出現于清甲治療1-5天內,常自行緩解,無需特殊處置。
7、甲狀腺癌患者服碘131后不需要再到醫院復查
雖然分化型甲狀腺癌預后良好,但也存在一定復發或轉移的可能,為了早期發現治療后出現的復發、轉移情況,甲狀腺癌患者需要定期復查監測甲狀腺球蛋白動態變化,有可疑情況需要進一步超聲或SPECT 碘131掃描。即使各項檢查陰性的病情穩定患者,也應該每1年復查。其次,需要監測甲狀腺激素水平變化,以監控是否達到抑制治療水平,此外,需要監測左甲狀腺素抑制治療對其他基礎疾病的影響。
(責任編輯:鄭夢雪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珍香膠囊的成分包含什么?
2024-10-21食管癌的分期是如何劃分的
2024-10-21宮頸充血有必要做宮頸癌篩查嗎
2024-10-21盲腸癌晚期患者的生存情況如何?
2024-10-21宮頸癌早期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2024-10-21乳腺癌治療僅切掉乳房就能治好嗎?
2024-10-21男寶寶長脂肪瘤是怎么回事
2024-10-21寶寶后背血管瘤應如何處理
2024-10-21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