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核磁共振成像術的表現
血管瘤起源于殘余的胚胎成血管細胞,活躍的內皮樣胚芽向鄰近組織侵入,形成內皮樣條索,經管化后與遺留下的血管相連而形成血管瘤。血管瘤種類眾多,臨床可采用血管瘤核磁共振成像術的表現進行檢查確診。
1、肝海綿狀血管瘤。病理上是瘤樣擴張的血管,形成血池或血湖的血管腔隙樣病變。海綿狀血管瘤具有可變性、囊變、血栓形成、瘢痕形成和鈣化。MRI可直接顯示腫瘤部位,數目、大小和形態,且可根據信號強度,提示病變性質。由于血管瘤血供豐富,在T2加權成像上全部為高信號強度,邊界清楚,并隨回波延長其信號強度明顯增加,這種信號強度均勻,一般比肝癌高信號強度更明顯。 T1加權時,可以為高信號、等信號或混雜信號,很少為低信號強度。GD-DTPA增強后動態T1加權掃描可見造影劑在腫瘤內緩慢積累,染色。早期顯示病灶邊緣強化,延遲掃描病變呈持續均勻強化。原發性肝癌和少血管的轉移性肝癌無此表現。而少數嚴重纖維化的肝血管瘤難與囊性和轉移瘤鑒別。
2、脾血管瘤。脾血管瘤是先天性發育畸形的血管不斷擴張在脾內形成錯構樣血管瘤,病理上可分為結節型和彌漫型,往往無明顯包膜,有時可呈含血凝塊的囊腔形成,單結節脾可不腫大,多結節常伴脾腫大,彌漫型整個脾顯示海綿狀甚至呈囊性外觀,脾腫大明顯。MRI在T1加權圖像上信號強度較脾囊腫稍高,而在T2加權圖像上信號強度增高不如囊腫明顯,若血管瘤內伴出血,則血腫在T1加權圖像上可呈高強度信號區。
3、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腫瘤由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組成。由于腫瘤的主要構成組織不同,又稱為肌脂肪瘤和血管肌瘤。這類腫瘤病人的40%~80%伴有結節性硬化癥,少數病人雙側受累或有多發病灶。MRI的表現根據3種成分的組成比例而不同。多數腫瘤均含有較多的脂肪,因而在T1和T2加權圖像上均具有高強度信號特點。若以平滑肌來主要成分,則與腎癌有相似表現。腫瘤大小不一,病變為位于腎皮質或腎髓質,在臨床上多無癥狀,與腎癌的臨床表現不同。
4、骨血管瘤。系腫瘤樣增生的血管組織構成,其中包括毛細血管、海綿狀血管或靜脈竇。脊椎血管瘤多呈肥皂泡狀骨質缺損,或呈柵狀垂直排列的骨質紋理,晚期可發生壓縮性病理性骨折,有時可穿破椎體伸入附近軟組織內,常進入椎管。顱骨血管瘤起自板障,向內、外板膨脹,典型的表現中央向四周放射的光芒骨針,有時表現為圓形骨質缺損。MRI檢查時在T1和T2加權圖像表現為點狀信號增強區,反映腫瘤中擴張的血竇。MRI的特殊作用可以同時顯示侵犯椎管內的血管瘤,并顯示脊髓受壓情況。
5、軟組織血管瘤。MRI由于軟組織結構內的良好對比度,敏感性亦高,有助于發現軟組織內病變并確定病變范圍,近來已廣泛應用于軟組織腫瘤的診斷。血管瘤是常見的軟組織良性腫瘤。按結構分,主要有毛細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前者血管腔小而且密集。后者血管腔顯著擴大,呈血竇狀,壁薄,有少量結締組織間隔。在MRI檢查時腫瘤的信號特點取決定血管瘤內血管形態及其內血流狀況。在T1加權圖像上血管瘤的信號強度由低至中,可稍高于肌肉組織,因為血管內血流信號流空而表現為多發性,形態不一的無信號強度區,腫瘤內還可以看到由纖維脂肪組織產生的纖細的不同信號強度的條狀區,如腫瘤內出血則可出現高信號強度的出血灶。在T2加權圖像上呈現為高信號強度,含鐵血黃素有順磁效應,可出現在病變中央的出血區域,被吞噬細胞吞噬分布在病變周邊, T1和T2加權圖像均為低信號,部分腫瘤血管在偶數回波檢查時因質子重排相位而呈信號強度血流圖像。
(責任編輯:陳曉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珍香膠囊的成分包含什么?
2024-10-21食管癌的分期是如何劃分的
2024-10-21宮頸充血有必要做宮頸癌篩查嗎
2024-10-21盲腸癌晚期患者的生存情況如何?
2024-10-21宮頸癌早期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2024-10-21乳腺癌治療僅切掉乳房就能治好嗎?
2024-10-21男寶寶長脂肪瘤是怎么回事
2024-10-21寶寶后背血管瘤應如何處理
2024-10-21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