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拉肚子是癌癥的信號 預防癌癥注意哪些習慣
在多數人眼里,拉肚子是個很常見的小毛病。但在出現以下情況時,很可能是某些癌癥的報警信號,一定要盡早就醫,接受正確診斷和治療。
腸癌:晨起腹瀉或腹瀉、便秘交替。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發生改變,是早期發現直結腸癌的重要指標。由于腫塊及其分泌物刺激腸道,可使大小便規律的人突然變得大便次數頻繁或明顯減少,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早上起床后腹瀉等,特別是同時伴有黏液血便、膿血便、便中帶血呈鮮紅色或果醬色等,或原因不明的貧血、消瘦、無力時,要高度警惕。
胃癌:腹瀉伴惡心、反酸。胃癌早期表現常與一般胃腸炎等難以區分,容易被人們忽視。如果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瀉、大便呈黑色,同時伴有食欲不振、體弱乏力,以及惡心、胃部灼熱感、上腹隱痛或脹痛等癥狀時,要考慮腫瘤的可能。40歲上的中年人,或患有慢性消化道潰瘍的人更要留意,及時做胃鏡等排查。
肝癌:腹瀉伴上腹部痛。有資料表明,50%左右的原發性肝癌在確診前有腹瀉的表現,每天2~20次不等,是由腫瘤引起消化吸收或分泌功能紊亂所致。因此,腹瀉是肝癌不可忽視的癥狀之一,但無特異性。中老年人,特別是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出現腹部右上方不適、肝區腫大、悶痛并逐漸加重,或食欲不振、逐漸消瘦者,要盡早到醫院接受彩超、肝功、甲胎蛋白等檢查。
胰腺癌:長期慢性腹瀉。由于胰腺被胃和橫結腸所遮蓋,普通檢查難以發現,胰腺癌的早期診斷率很低。由于胰腺分泌液不足,部分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患者會出現腹瀉。因此,難以解釋的上腹不適,反復腹瀉、脂肪瀉,消化不良,腰背部疼痛,以及非膽結石等引起的黃疸,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等癥狀,應該引起重視,及時去醫院檢查。尤其是有長期吸煙史,或患有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家族史等的高危人群。
預防癌癥的8種生活習慣
接受癌癥篩查
多項研究發現,結直腸癌、前列腺癌、睪丸癌、皮膚癌和肺癌都可以通過早期篩查檢測出來。50歲以上人群接受結腸癌篩查可以使該病死亡率降低60%。因此,及早篩查是預防癌癥的關鍵措施之一。
常吃堅果
哈佛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吃3個巴西堅果,可使晚期前列腺癌發病率降低48%。常吃堅果可補充有益人體健康的關鍵微量元素硒。
補充維生素D
《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刊登一項新研究發現,與安慰劑組參試者相比,每天通過飲食補充1000國際單位維生素D的參試者4年內罹患癌癥的風險降低了77%。三文魚、沙丁魚和香菇等食物中維生素D含量較多。不過,適當曬太陽仍是獲得維生素D的主要途徑。
多站少坐
美國癌癥研究所一項新研究發現,每年發生的與久坐有關的癌癥病例超過9.2萬例。即使經常鍛煉也難以抵消久坐的致癌風險。專家建議,設置手機鬧鈴或電腦屏保,每隔1小時起身活動1~2分鐘。多站立有助于降低體內與癌癥有關的分子水平。
治療打鼾
威斯康星大學一項新研究發現,與睡覺良好的參試者相比,嚴重睡眠呼吸暫停患者癌癥死亡率高出近5倍。其原因是,睡眠呼吸暫停會造成血氧量下降,使小腫瘤長出新血管,進而加速腫瘤發病進程。
和纖維素交朋友
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刊登一項新研究發現,與膳食纖維攝入較少的人群相比,膳食纖維攝入量較大(每1000卡路里食物含纖維素約17克)的參試者腎癌發病率降低19%。膳食纖維可阻止致癌毒素從小腸進入腎臟。
多吃藍莓
美國羅格斯大學最新研究發現,藍莓富含化合物紫檀芪,可大幅度降低腸道癌前病變危險。腸道癌前病變繼續發展則容易導致結腸癌。專家建議,每天吃1杯半藍莓(約合168克)即可達到防癌功效。
每天出點汗
美國佛蒙特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常鍛煉的男性參試者肺癌和結直腸癌發病率分別降低68%和38%。經常鍛煉的癌癥病人病情改善也更明顯。其原因是有氧運動和抗阻訓練有助于控制炎癥和激素水平,增強人體免疫系統抗擊癌細胞。
(責任編輯:鄭夢雪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珍香膠囊的成分包含什么?
2024-10-21食管癌的分期是如何劃分的
2024-10-21宮頸充血有必要做宮頸癌篩查嗎
2024-10-21盲腸癌晚期患者的生存情況如何?
2024-10-21宮頸癌早期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2024-10-21乳腺癌治療僅切掉乳房就能治好嗎?
2024-10-21男寶寶長脂肪瘤是怎么回事
2024-10-21寶寶后背血管瘤應如何處理
2024-10-21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