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疼痛規律改變警惕胃癌 胃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胃癌早期癥狀常不明顯,如捉摸不定的上腹部不適、隱痛、噯氣、泛酸、食欲減退、輕度貧血等部分類似胃十二指腸潰瘍或慢性胃炎癥狀。有些病人服用止痛藥、抗潰瘍藥或飲食調節后疼痛減輕或緩解,因而往往被忽視而未做進一步檢查。隨著病情的進展,胃部癥狀漸轉明顯出現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消瘦、體重減輕和貧血等。后期常有癌腫轉移、出現腹部腫塊、左鎖骨上淋巴結腫大、黑便、腹水及嚴重營養不良等。
胃癌的早期癥狀
出血:胃癌患者朋友會出現類似出血、糞便隱血試驗陽性等的情況。胃癌在早期的時候可有出血的癥狀,而在晚期的時候胃癌患者出血量就會變得很大。個別人可在嘔吐物中混雜咖啡色或黯紅色的血液,少量出血時患者往往難以察覺,沒有明顯的癥狀,少量上消化道出血可以通過胃鏡檢查或者糞便隱血試驗發現。
食欲減退:臨床上很多疾病都會伴有食欲減退的癥狀,胃癌早期也是一樣的,患者朋友會有茶飯不思的癥狀。胃癌早期患者沒有想吃飯的欲望,明顯的厭食,或是食后飽脹噯氣,厭惡肉食等,是胃癌比較常見的癥狀。將近50%的胃癌患者都有明顯食欲減退或食欲不振的癥狀,部分患者是因胃蠕動變差后進食過多引起腹脹或腹痛而自行限制進食的。久而久之,就會體重下降,慢慢的消瘦。
疼痛:胃癌在早期,還會出現疼痛性質、節奏改變的現象。“老胃病”出現的疼痛性質規律、改變,80%以上的早期胃癌患者會出現上腹部疼痛的癥狀,這也是麻痹我們的原因之一,以為老胃病就是一直這樣,就讓它疼,不去檢查,也不重視。但是如果原有的胃痛性質和規律發生了改變就需要注意了:比如原來每次都是吃飽疼,晚上睡覺不疼,如果突然出現了晚上睡覺也在持續地疼,這樣的疼痛習慣和規律改變。
總之,長期患有胃病的患者(尤其是40-50歲左右的男性患者),如果近期內上腹部疼痛的性質和規律發生了改變,且經過2~3個月的正規治療后仍無明顯好轉,均應提高警惕,并應盡早到醫院進行相關的檢查。
胃部不適:胃部悶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伴有泛酸,且多沒有誘因,口服藥治療效果不好,或者時好時壞,癥狀呈進行性加重的特點。普通胃病往往在發病前有明顯誘因,比如喝酒、吃冷飯、喝冷飲等,如果沒有明顯誘因出現的胃部不適,應該排除是否有胃癌的可能性。
體重減輕:胃癌的早期癥狀可能表現在明顯的消瘦,因為腫瘤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和人體爭搶營養,患者的體重明顯下降。以往胃病發作,對食欲、體力、體重無多大影響,而胃癌則能導致食欲不振,乏力和明顯體重減輕等。
預防胃癌應多吃素食
胃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男性比女性容易患這種癌癥。專家指出,消化系統的毛病,如:胃癌、胃炎、胃潰瘍、腸癌等,主要是因為吃太多動物性食物和加工食品(注:所謂“加工食品”,就是去除纖維、礦物質、維生素的食品,如白糖、白米和白面包等)。
通常肉食動物需要較多的胃液來消化吃下去的肉類,它們的腸道也比較短,以便能夠迅速將腐化的肉食排出體外。但是,由于人類沒有肉食動物的先天功能——我們的胃液酸度只有肉食動物的一半,無法迅速消化肉食;腸道也比肉食動物長許多,無法迅速排出腐化的肉食。因此,專家認為,保健的第一原則是多吃高纖維的植物食品,也就是素食。
如果無法放棄肉食,飲食也應以清淡為主,每餐的食物種類不要太復雜。例如,消化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食物,需要的消化液不同,如果同時食用,兩者都不能完整消化,會造成胃功能透支。沒有完整消化的食物也容易積存在腸內腐化,提供有害細菌生長的環境,這是致癌的原因之一。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高蛋白質食物不要和碳水化合物同時吃,例如:肉類不宜和米飯、面包同時吃。蔬菜可和碳水化合物或豆類配搭。但水果則宜單獨吃。如果遵守這些原則,就不會對胃部造成太大的負擔,導致消化不良,最后引發各種消化系統的疾病。每餐最好進食一些新鮮、沒有烹煮過的水果、蔬菜和芽菜。它們的維生素對預防胃癌有幫助。
(責任編輯:鄭夢雪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陰囊鱗狀細胞癌的臨床癥狀有哪些?
2024-10-22膀胱癌的化療方案及效果如何?
2024-10-22喉咽癌患者的飲食選擇有哪些?
2024-10-22剛做完宮頸活檢醫生為何不開任何藥?
2024-10-22肝癌發生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2024-10-22我國肺癌患者的數量情況如何?
2024-10-22手臂上長紅色小點是瘤子嗎?如何消除?
2024-10-22如何早期發現甲狀腺癌的有效方法有哪些
2024-10-22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