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這些癥狀警惕癌癥早期 4種檢查篩出早期癌癥
早期癌癥的常見癥狀第一是“腫塊、硬結或硬變”。可發生于身體的任何部位,常見于頸部、腋窩和腹股溝處。那些迅速增大、持續不消的腫脹最是危險。觸摸腹部時,宜深壓以感覺內臟,一旦觸摸到硬塊,就要高度懷疑是胃、肝、胰等部位的癌腫。
警惕癌癥早期的13種癥狀
再是疼痛,尤其是右腹部疼痛、中上腹疼痛、關節疼痛、陰囊疼痛,可能是肝癌、胃癌、胰腺癌、骨癌和睪丸癌的信號。
第三是持續不愈的傷口、潰瘍,要考慮皮膚癌的可能。慢性口腔潰瘍應注意隨訪,警惕口腔癌。慢性胃潰瘍、萎縮性胃炎要警惕胃癌。
第四是不明原因的發熱,是惡性淋巴瘤、白血病、肝癌、肺癌、腎癌的常見癥狀。
第五是持續性聲音嘶啞,表示喉部聲帶有病,不僅喉癌會引起,甲狀腺癌、肺癌和食管癌等也可能引起。
第六是持續性消化不良、食欲減退、消瘦,又找不出明確原因者,高度懷疑消化系統腫瘤的可能。
第七是非外傷性出血是癌癥的常見信號,應引起重視。
第八是吞咽困難,多次飲食發噎或吞咽不適,進食時胸口有悶脹、灼痛、異物感或有不斷加重的吞咽不順,要警惕發生食管癌的可能。
第九是大便習慣改變,大便次數改變,糞便形狀改變,如外形變細、帶膿、血、粘液,或便秘、稀便,要警惕結腸癌和直腸癌。黑色糞便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引起,常見于胃癌或胃潰瘍。
第十是白斑,口腔粘膜、男性陰莖龜頭上出現白斑,而且迅速擴大、有灼癢不適,則應注意該處癌變。
第十一是疣(贅瘤)或黑痣發生明顯變化,突然的增大或有破潰、出血、灼癢、疼痛及原有的毛發脫落,應警惕病死率頗高的黑色素瘤。
四檢查篩出早期癌癥
目前常用的腫瘤篩查包括有創和無創兩種,總的原則是首選無創、無放射線的,如果采用這些檢查,還不能確診病情,再選擇有創的和放射線檢查。
B超
適用: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腹部腫瘤,如腎癌、肝癌,盆腔內腫瘤,如子宮內膜癌、盆腔癌、卵巢癌等,可判斷乳腺、頸部腫物的位置、大小、鑒別其良惡性。
檢查頻率:健康人一年檢查一次。對于乳腺癌,40歲后就該每年做一次鉬靶結合B超的篩查,35歲以下的女性更應首選B超。
注意事項:做消化道超聲前3天最好禁食牛奶、豆制品等易發酵產氣的食物;檢查前1天晚上吃清淡飲食;當天檢查前需空腹,禁食禁水;做盆腔超聲前需保留膀胱尿液,可在檢查前2小時飲1000毫升左右開水,檢查前2—4小時別小便。
X線檢查
適用:目前比較常用的是肺癌篩查,即胸部螺旋CT檢查和乳腺癌篩查。
檢查頻率:中老年人,尤其是嗜煙者,應列為肺癌重點普查人群,每半年至1年檢查1次。50歲后可每年做一次乳腺X線篩查。
內鏡:
適用:腸癌、胃癌
檢查頻率:40歲后,建議去做一次胃鏡檢查,可將胃癌扼殺在早期萌芽中。特別是胃癌的高危人群,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以及有胃癌家族史者,更應每年做一次檢查。而從大腸腺瘤發展到大腸癌通常需要5—10年時間,因此篩查很有必要。50歲后,應每年查次大便隱血試驗,5年查次腸鏡,家里若有親屬患腸癌,最好從40歲開始。
注意事項:檢查前三天宜吃無渣或少渣半流質飲食,不吃果蔬,檢查當天早晨禁食早餐。
抽血
適用:現在一般常規體檢中都有腫瘤標記物檢查,此外,前列腺的篩查,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抽血查前列腺特異抗原(PSA)。
檢查頻率:腫瘤標記物最好每年查一次;50歲以上的男性都該在體檢時檢查PSA,每年一次,如有異常,應復查兩三次,排除炎癥的可能。
注意事項:如果標記物數值異常,有可能提醒腫瘤的存在,應進一步做CT、B超明確診斷。
(責任編輯:鄭夢雪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鼻咽癌是否會直接遺傳?哪些癥狀需警惕
2024-10-22得了酒精肝一定會發展成肝癌嗎?
2024-10-22常見的腫瘤檢測標志物有哪些?
2024-10-22哪些人群屬于胃癌的高發群體?
2024-10-22腦腫瘤良性術后多年能否吃柚子
2024-10-22宮頸癌化療后白細胞降低如何處理
2024-10-22宮頸癌常見癥狀有哪些
2024-10-22肝癌是否存在遺傳的可能性?
2024-10-22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