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宮頸息肉有助防癌 宮頸糜爛會變宮頸癌嗎
宮頸癌,這一發病率僅次于乳腺癌的女性惡性腫瘤,每年會奪去全世界近30萬女性的生命。近年來,宮頸癌發病率的不斷增高及發病年齡的年輕化,喚起了人們對這一疾病的關注。然而目前,仍有不少女性對宮頸癌的認識存在誤區。宮頸癌其實并不可怕,它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疾病。宮頸息肉是導致宮頸癌的主要原因之一,預防宮頸息肉有助于預防宮頸癌。
預防宮頸息肉幫助預防宮頸癌
1、保持外陰清潔,積極防治陰道炎及宮頸糜爛。對已婚男女,在每次性生活前,各人都應清洗外陰,尤其男方要清除包皮垢,以免將其中的病菌帶入陰道。一定要注意:要勤曬被褥,并經常換洗內衣褲。還要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2、宮頸息肉的預防措施除了產后或流產后的保健外,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外陰部衛生,防止陰道炎癥和宮頸糜爛同時要保持性生活衛生。
3、宮頸息肉的發生,除炎性刺激外,還與性生活和分娩等因素有關,已婚婦女占患者的 9 8%以上。因為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患者癥狀不明顯,即使有炎癥大多很輕微,陰道出血也是星星點點,所以宮頸息肉易被人們所忽略。有的患者的癥狀是在性交或劇烈運動甚至腹壓增高之后,有出血的情形。還有的患者平時可能有黃色白帶,多有異味,或白帶中帶有血絲。
4、內褲并勤洗勤換,在此基礎上,定期的婦女病檢查也是十分重要的,對于及早發現病情及早預防治療是至關重要的。
宮頸癌警惕這些誤區
誤區一:感染HPV=宮頸癌
宮頸癌的發生和一種叫作人乳頭瘤的病毒(HPV)關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續感染高危類型的人乳頭瘤病毒,是宮頸癌及其癌前病變發生的必要因素。絕大多數宮頸癌患者的體內都能檢測出這種病毒。
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過性接觸而感染HPV病毒。約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過這類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會患宮頸癌,因為每個健康女性體內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證實,感染HPV后,大多數女性的免疫系統可以把進入體內的HPV清除。只有少數女性由于無法消滅進入體內的HPV,造成HPV持續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宮頸癌前病變。其中有部分患者會進一步發展成為宮頸癌,這一過程約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會進展為宮頸癌,還與HPV的類型有關。HPV病毒大約有100多種亞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見的類型分別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屬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則屬于高危型,來自世界各國的宮頸癌研究發現,HPV16型和HPV18型在宮頸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誤區二:宮頸糜爛會變成癌
許多女性都存在這樣的誤解,以為宮頸糜爛會引起宮頸癌,因而對宮頸糜爛感到非常恐懼。這兩者其實并沒有必然的聯系。
從醫學上來說,女性宮頸管內的柱狀上皮外翻,替代宮頸鱗狀上皮,醫生在檢查時,會發現宮頸局部充血呈現紅色,就稱其為 “宮頸糜爛”。糜爛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爛”,它可以是一種生理現象,育齡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宮頸管內柱狀上皮外翻,替代宮頸鱗狀上皮,呈現出“糜爛”狀。而女性在青春發育期前和絕經期由于體內雌激素水平相對低,所以“糜爛”也少見。
值得注意的是,宮頸糜爛也可以是一種常見的炎癥狀態。早期宮頸癌在外觀上和宮頸糜爛的表現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婦科檢查中發現宮頸糜爛,不能掉以輕心,需要通過進一步的細胞學檢查及活組織檢查來明確診斷,排除宮頸癌的可能,并正確治療。
誤區三:不重視婦科檢查
從感染HPV病毒,到宮頸癌的發生發展有一個漸進的自然病程,一般長達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進行宮頸癌篩查,完全有可能及時發現疾病的“苗頭”,并將其扼殺在萌芽階段。目前,早期宮頸癌患者經治療后,其五年生存率可達到85%到90%。
(責任編輯:鄭夢雪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鼻咽癌是否會直接遺傳?哪些癥狀需警惕
2024-10-22得了酒精肝一定會發展成肝癌嗎?
2024-10-22常見的腫瘤檢測標志物有哪些?
2024-10-22哪些人群屬于胃癌的高發群體?
2024-10-22腦腫瘤良性術后多年能否吃柚子
2024-10-22宮頸癌化療后白細胞降低如何處理
2024-10-22宮頸癌常見癥狀有哪些
2024-10-22肝癌是否存在遺傳的可能性?
2024-10-22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