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放療
【適應證】
1。根治性放射治療
全身狀況中等,能進半流質或順利進流質飲食,無鎖上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轉移、無氣管侵犯、無聲帶麻痹,病灶長度10cm、無穿孔前X線征象、無顯著胸背痛、無內科禁忌證者,以及食道癌術后局部復發或縱隔淋巴結轉移,或術后殘端有腫瘤殘存者均可行根治性放射治療。
2。姑息性放射治療
全身狀況較好,但局部病灶廣泛,長度10cm,有食道旁或縱隔淋巴結轉移或有聲帶麻痹,有氣管受侵或壓迫但未穿透氣管者;有明顯胸背部沉重、疼痛感但無穿孔前癥狀體征者;有鎖上淋巴結轉移或膈下胃左血管區淋巴結轉移,為緩解食道梗阻,改善進食困難,減輕痛苦,提高生存質量并延長生存期,可進行姑息性放射治療。
姑息性和根治性放射治療之間,除非已存在遠處轉移、嚴重并發癥以及全身衰竭者,二者并無絕對界限。對開始計劃姑息放療者,根據病灶消退情況和患者耐受能力,療效顯著者應及時調整治療計劃,盡可能給予足量放療,爭取達到根治目的。對于起初計劃給根治放療者,療中出現遠地轉移,嚴重并發癥及全身衰竭明顯者,可中斷治療或改為姑息放射治療。對于那些出現食道癌穿孔前X線征象的患者,經過減少單次照射劑量,適當延長療程也可進行放療。縱隔增寬,邊緣模糊,肺野透亮區域低,臨床表現體溫升高,脈搏增快,胸背痛,為食道穿孔征兆,實際上已有微小穿孔。一旦證實,應中斷放療,并采取相應治療措施。放療中出現食道穿孔, 瘺管形成和大出血,大多為腫瘤外侵,放療后病灶退縮所致,并非超量放射損傷。對明顯外侵,特別是有深潰瘍的食道癌,放療分割速度應適當放慢。
【禁忌證】
食道癌放射治療的絕對禁忌證很少。如明顯惡液質、已有食道瘺,已有縱隔炎或縱隔膿腫,食道有大量出血,可考慮列入禁忌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食道癌的淋巴引流缺乏明顯的節段性,其引流方向主要是向上、向下。食道的上23主要是向上,下13是向下。如胸上段食道癌,上縱隔及鎖骨上淋巴結轉移率約為30%左右;胸下段食道癌,膈下胃左血管區淋巴結轉移率可達50~80%。 食道放射治療分為體外照射和腔內照射,體外照射為目前食道癌放射治療最常用照射方法。
1。體外照射
(1)放射源:選擇放射源應以4~18MV-X線或60鈷治療機均可,對頸段食道癌前野也可加用電子束照射。
(2)照射范圍:根據食道影像學表現,首先確定靶區(一般在模擬機下透視定位,若尚未配備模擬機的單位,可選用其他方法),射野上下兩端要超出病變3~5cm,照射野寬度根據食道軟組織陰影或CT掃描食道外侵程度而定,一般前野寬度6~8cm,后斜野寬度5~7cm,有條件的單位,可做治療計劃并透視定位以保證脊髓受量不超過其脊髓耐受劑量(5000cGy25次5周)。
(3)照射野數:根據治療計劃設定照射野的大小、數目、各野的權重,力求腫瘤受到均勻照射,并最大限度保護周圍正常組織。一般以三野照射為宜,即前一垂直野,后背兩斜野避開脊髓。
(4)常規分割方式和照射劑量:根治性放射治療腫瘤劑量為6000~7000cGy30~38次6~7.5周,姑息 性放射治療劑量一般為5000~5500cGy25~30次5~6周。每次180c~200cGy,每日一次,每周5次,此為常規分割方式。
(5)非常規分割方式:目前一般采用先常規照射至腫瘤劑量3000~4200cGy15~23次3~5周,具體操作為每次180c~200cGy,每日一次,每周五次,然后給予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療,具體操作為每次150cGy,每日兩次,兩次之間間隔至少6小時,每周10次,劑量為3000cGy。總劑量為6000~7000cGy。高齡、全身狀況差、晚期病例亦可延用此種方式。此外,還有連續超分割、連續加速超分割等多種非常規分割方式。
2。食道癌腔內照射,腔內照射特點是放射源表面劑量高,隨著深度增加劑量急劇下降,劑量分布很不均勻,此治療方式主要用于足量外照射后有病灶殘留病灶者,或外照射后近期內局部復發者及進食困難,為緩解明顯進食梗阻而行姑息放療,腔內照射不能代替外照射作為食道癌標準常規治療,它只能是外照射的輔助和補充。參考點一般設在距源中心10mm處(8~12 mm),腔內照射的總劑量為參考點處以不超過1500cGy為好,可分2~3次,每次400~700cGy。
3。三維立體適形放射治療食道癌,是否能提高食道癌的生存率,尚無報道,目前國內外均在試行。根據CT掃描勾畫腫瘤靶區,進行三維圖像重建,給予精確計劃設計,采用共面多野或非共面多野照射,此種照射方式的分割劑量及總劑量,照射總療程時間,對脊髓耐受量控制程度等,兩肺的保護價值,目前正在研究中結論尚不清楚。采用此種技術,腫瘤靶區的勾畫顯得更為重要,原則上以常規分割、常用的超分割方式為好,盡量少用單次超大劑量的大分割方式。此種技術也可以作為常規放療技術后期的補充照射。
【注意事項】
1。食道癌放射治療療效:影響食道癌放射治療療效的因素很多,腫瘤侵犯食道壁的深度及淋巴結轉移是最重要的。其他因素可有:患者的一般情況、年齡、原發部位、X線病理分型、有無貧血,治療結束時X線表現、腫瘤本身對放療的敏感性以及放射總劑量等。進行放射治療的食道癌患者大多為估計手術無法切除,有手術禁忌證或患者拒絕手術者,放療時病灶5cm者占95%以上。對于中晚期食道癌放射治療效果也較差,5年生存率一般為5%~10%,采用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療,多數報道5年生存率可達到30%。中、早期食道癌,尤其頸段和胸上段食道癌也可首選放射治療。
2。放射反應、并發癥和后遺癥
(1)放射性食道炎:一般在放療劑量達2000cGy以后,可出現下咽困難,下咽疼痛和胸后疼痛。
(2)放射性氣管炎:氣管受照射劑量達2000cGy以后,即可出現氣管炎性反應,產生咳嗽,多為干咳無痰,氣管受量7000cGy30~35次8周,可能出現嚴重并發癥,氣管狹窄,多在療后4~6個月以后發生。
(3)食道穿孔、食道瘺及大出血:因腫瘤外侵,侵及周圍器官或血管,放療中或放療后腫瘤退縮明顯,而出現嚴重合并癥如穿孔、出血、食道瘺是難以完全避免的,這并非放療劑量超量所致,食道大出血絕大多數為突發性和致死性的。
(4)放射性肋骨損傷:因后斜野照射時射野內包括肋骨,骨吸收放射線可引起療后出現放射性肋骨骨折,多數為幾根肋骨同時或不同時骨折,與個體敏感性有關。
(5)放射性肺炎:放療技術改進,放射性肺炎已明顯減少,但近幾年放化療同期或序貫應用,使放射性肺炎發生率由單純放射治療的4.3%增加到12.6%,多數發生在療后3~6個月內。放射性肺炎多數無明顯臨床癥狀,隨著CT的日益普及,無癥狀的放射性肺炎和后期的肺纖維化的檢出率將會明顯上升。
(6)放射性脊髓炎:模擬機下定位,能夠清楚地避開脊髓,放射性脊髓炎發生率為0.8%~3.5%,應嚴格控制脊髓受量在耐受劑量范圍內5000cGy25次5周。個體放射敏感性高者,脊髓劑量3000cGy15次3周,也可能發生放射性脊髓炎。
(7)放射性食道狹窄:放療后腫瘤病灶消失,但因局部纖維化、瘢痕形成,在原病變處及照射野內形成食道管腔狹窄,管壁僵硬,從而影響進食水,放射性食道狹窄的發生往往與放療前食道癌浸潤程度有關,再程放療和腔內放療將會增加放射性食道狹窄的發生率。
(責任編輯:陳曉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散結靈膠囊對脂肪瘤的治療效果如何?
2024-10-24艾愈膠囊何處能購得?癌癥放療后可否服
2024-10-24消癌平片哪個廠家生產的質量較好?
2024-10-24化療后患者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4-10-24卵巢癌有哪些有效的治療手段?
2024-10-24怎樣實現鼻咽癌早期發現診斷及癥狀有啥
2024-10-24經常身體不好,三個月體重減輕六斤是癌
2024-10-24乳腺癌的早期有哪些常見表現?
2024-10-24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