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肉不歡當心引起腸癌 高危腸癌人群注意篩查
相信更多白領一族看中的是西式飲食中蘊含的“文化因素”。然而正是這樣的“小資飲食風尚”卻包藏著健康風險,腸癌正悄悄盯上追逐時尚的人群。
1、“肉食者鄙”——無肉不歡者日益成為腸癌高危人群
許多人以為惡性腫瘤是中老年人的“專利”,自己“正值妙齡”,根本不用擔心。然而,這樣的觀點并不完全科學。雖然中老年人罹患腫瘤的幾率較高,但這并不代表年輕人就能置身事外。腫瘤的發生、發展受遺傳、性別、年齡、飲食、營養、環境、心情、慢性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年齡并不是唯一的影響因子。事實上,不良生活方式在腫瘤的發病中占據更高的權重。小資飲食方式,對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的肉食來者不拒,正是腸癌發生的幕后推手。
無論吃進去的食物如何美味誘人,通過消化系統的加工,最終都會變成臭穢的糞便。排泄物不僅是氣味讓人不快,其中還包藏禍心——大量微生物和有毒有害物質潛藏在糞便中,是機體每天都要面對的健康威脅。中國人世代居住在東亞的季風區,這片土地的氣候十分適宜農業生產。千萬年生于斯長于斯,中國人形成了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的飲食結構和飲食文化。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們的腸胃早就習慣了“素食”。突然間西風東漸,粗糧被“踢出”中國人的餐桌,蔬菜、水果也退居次席,葷腥“鳩占鵲巢”成為主角。不可否認,肉食的口感讓人難以抗拒,但別忘了古人的遺訓——“肉食者鄙”,無肉不歡的直接代價就是消化道備受折磨,尤其是腸道。人類的結腸、直腸中寄生著大量微生物,肉食在給人體帶來營養的同時,也給微生物的滋生提供了溫床。一旦攝入的肉類超過人體的需求,多余的營養物質就成為細菌的培養基。在細菌的作用下,肉類中富含的蛋白質、脂肪等物質迅速腐敗,產生大量氣味難聞、同時對健康極有危害的物質。腸黏膜長期遭受有害物質的“熏染”,炎癥——壞死——再生的過程不斷輪回,黏膜細胞在修復過程中一旦走上“歧途”,就會發生惡變。
2、油煎、煙熏、火烤——助長腸癌的囂張氣焰
中國人鐘情的烹飪方式有爆炒、清蒸、水煮等,采用這些方法來烹調食物,不僅可以保留食物原本的色、香、味,對健康也十分有利。反觀西方人,油煎、煙熏、火烤成為烹飪的主流方法。誠然,這樣加工出來的食物味美可口,讓人食指大動,其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無論是油煎,還是煙熏、火烤,烹調溫度都很高,大大超過爆炒、清蒸和水煮的100攝氏度上下。高溫雖然催生了食物特殊的風味,但同時也使蛋白質、脂肪變焦,產生大量對健康有害的致畸、致突變物質。偶爾接觸這些物質或許不會產生明顯危害,要是長此以往情況就難以預料了,致畸、致突變物質會助長腸癌的囂張氣焰。
高危腸癌人群篩查4注意
1、對于潰瘍性結腸炎病史長達7年以上的患者而言,由于其發病原因不太明確,隨著長期慢性結腸炎患者年齡的不斷增大,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會越來越高。因此這類高危人群應接受結腸鏡檢查和結腸黏膜活檢,檢查間隔時間為1~3年不等
2、家族性結腸多發性息肉病FAP是一種顯性遺傳性疾病,直系親屬中1/2的人可能被遺傳此病,而且罹患此病的患者45歲以前絕大多數會轉變為癌癥。因此有此病家族史的人自青春期后,患者及家屬每1~2年都應接受一次結腸鏡檢查,以免耽誤疾病早期診斷和治療。
3、有過腸癌病史的人也屬高危人群,由于手術及其他原因很可能造成腸癌復發甚至轉移,所以根治術后仍需嚴密檢查,不可掉以輕心。患者手術后6個月及前2年內每年接受1次腸鏡檢查,以排除局部復發,此后至少每3年進行一次檢查。
4、對于遺傳性非息肉性直腸癌家族史者,由于這類患者出現癌癥的年齡多半在50歲以下,其家屬患癌的機會遠遠高于一般人,所以這類高危人群從20歲起或早于親屬發病年齡10年起,每年接受一次腸鏡檢查。
(責任編輯:鄭夢雪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散結靈膠囊對脂肪瘤的治療效果如何?
2024-10-24艾愈膠囊何處能購得?癌癥放療后可否服
2024-10-24消癌平片哪個廠家生產的質量較好?
2024-10-24化療后患者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4-10-24卵巢癌有哪些有效的治療手段?
2024-10-24怎樣實現鼻咽癌早期發現診斷及癥狀有啥
2024-10-24經常身體不好,三個月體重減輕六斤是癌
2024-10-24乳腺癌的早期有哪些常見表現?
2024-10-24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