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污染增加患肺癌風險 肺癌晚期一般怎么治療
肺癌是一種常見的肺部惡性腫瘤,絕大多數肺癌起源于支氣管粘膜上皮。指的是肺部組織內細胞生長失去控制的疾病。這種細胞生長可能會造成轉移,就是侵入相鄰的組織和滲透到肺部以外。
近50年來許多國家都報道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明顯增高,男性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惡性腫瘤的第一位,女性發病率占第二位,死亡率占第二位。已有的研究證明:長期大量吸煙者患肺癌的概率是不吸煙者的10~20倍,開始吸煙的年齡越小,患肺癌的幾率越高。此外,吸煙不僅直接影響本人的身體健康,還對周圍人群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導致被動吸煙者肺癌患病率明顯增加。城市居民肺癌的發病率比農村高,這可能與城市大氣污染和煙塵中含有致癌物質有關。因此應該提倡不吸煙,并加強城市環境衛生工作。
空氣污染會增加患肺癌風險
一項歐洲最新研究表明,即使空氣污染處于較低水平,哪怕在歐盟標準之內,長期處于顆粒物空氣污染環境也會增加人們罹患肺癌的風險。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在一份公報中稱,該醫學院和歐洲其他國家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對涉及歐洲9國31.3萬人的追蹤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這些人在13年中有2095人患了肺癌。通過對調查對象生活環境的可吸入顆粒物PM2.5和PM10濃度進行估測發現,患肺癌風險與長期吸入空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成正比。在研究中,研究人員建立了數據模型,排除了吸煙、體重以及職業等因素對研究結果的影響。
分析表明,每立方米空氣中PM2.5每增加5微克,患肺癌的風險增加18%;每立方米空氣中PM10每增加10微克,患肺癌、特別是肺腺癌的風險增加22%。即使可吸入顆粒物濃度低于歐盟標準時也是如此。歐盟規定的PM2.5和PM10最高限值分別為年均濃度每立方米25微克和40微克。
研究人員說,他們發現沒有一個絕對無風險的安全值,“(可吸入顆粒物濃度)越高越差,越低越好”。
早期肺癌的6個癥狀
咳嗽是最常見的癥狀。咯血則最有診斷意義,多為痰中帶血絲。凡呼吸道癥狀超過兩周經治不愈,尤其是痰帶血、干咳或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病人,近期咳嗽聲音或性質改變,要高度警惕肺癌的可能。體檢發現胸片異常的,如肺結核痊愈后的纖維增殖性病灶應每年隨診,若病灶增大應進一步排除肺瘢痕癌的可能。反復同一部位發生肺炎,也要警惕肺癌。
由于肺癌早期即可出現轉移,故轉移灶的臨床表現可先于原發病灶出現。下列癥狀應引起警惕:
骨關節癥狀:骨關節腫脹疼痛,手指和腳趾末端膨大呈杵狀指,嚴重者有可能影響四肢關節的活動。
肩背痛:生長在肺尖部的肺癌,易侵犯骨關節、神經肌肉、胸膜和胸壁。
聲音嘶啞:轉移灶壓迫喉返神經,可致聲音嘶啞,卻無咽痛及上呼吸道感染的其他癥狀。
頭面部浮腫:提示上腔靜脈阻塞綜合征的可能。約5%—10%的肺癌患者以此為首發癥狀。
男性乳房肥大:男性肺癌患者約10%—20%會出現乳腺肥大,多數為雙側肥大,且出現時間比咳嗽、咯血等肺部癥狀早一年左右。
肺癌晚期怎么治療
臨床上晚期肺癌的主要治療方法有放化療治療:大約有3/5的晚期肺癌患者在放療后癥狀能夠緩解,但因化療藥物缺乏其選擇性,會對人體正常細胞造成傷害,產生一系列的毒副作用,損傷肺癌晚期患者免疫機能,不但給患者帶來痛苦,也不利于治療的順利進行。因此,對于身體機能較弱的晚期肺癌患者而言,放療應該慎用。
中醫治療晚期肺癌:目前臨床上多主張合并中醫藥治療肺癌晚期,以起到增效減毒的作用,中醫藥在減輕肺癌晚期癥狀的同時,還能減輕放化療的毒副作用。中醫治療方法能減少放化療危害,最大限度延長患者生命,具體的治療方案可選擇正規的醫院進行針對性的制定,才會更合理。
免疫治療也是晚期肺癌的治療方法之一:癌癥患者常出現對免疫功能的抵制,在得癌晚期采用免疫療法,但要注意免疫功能越低治療效果越差。應用免疫療法作為治療肺癌的一種輔助措施,可有利于患者機體對肺部腫瘤的抵抗能力,從而增強了患者的耐受力。
(責任編輯:鄭夢雪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散結靈膠囊對脂肪瘤的治療效果如何?
2024-10-24艾愈膠囊何處能購得?癌癥放療后可否服
2024-10-24消癌平片哪個廠家生產的質量較好?
2024-10-24化療后患者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4-10-24卵巢癌有哪些有效的治療手段?
2024-10-24怎樣實現鼻咽癌早期發現診斷及癥狀有啥
2024-10-24經常身體不好,三個月體重減輕六斤是癌
2024-10-24乳腺癌的早期有哪些常見表現?
2024-10-24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