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向陽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兒科神經專科主任
擅長兒童心理及神經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孩子活潑、好動,老是坐不住就是多動癥嗎?很多家長都擔心自己活潑“過頭”的孩子是多動癥,實情是不是這樣子的呢?
其實,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不能輕易地因此斷定孩子是多動癥。那怎樣才能分辨孩子是好動還是多動癥呢?
孩子一刻都坐不住,是好動還是多動癥?怎么樣才能更好的去判斷,孩子到底是多動癥還是只是好動而已呢?
的確,孩子好動不一定就是多動癥。孩子好動的主要原因是:孩子精力旺盛,有能量需要釋放,雖然多動但是可以自我控制;而多動癥則存在一個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問題,是一種注意力不集中下的多動。
兒童多動癥要怎樣治療呢?家長要不要配合做一些什么樣的工作?
多動癥的治療分為藥物治療和教育問題,藥物治療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不能擅自減藥或停藥;教育方面,家長要讓孩子明晰對錯、是非之分。如果在1歲以前,能夠給孩子好的教育和養成好的習慣,亦能降低孩子患多動癥的幾率。
兒童多動癥跟自閉癥有沒有一些什么類似的地方?要怎樣區分呢?
多動癥和自閉癥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病,但是它們有多方面的并存癥狀。例如多動癥的孩子除了多動、注意力不集中,還會有類似自閉癥的一些溝通困難。在臨床上很多家長、醫生都容易混淆。若有這種合并癥狀,治療時不能分開單獨治療一種病。
家庭醫生在線: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家庭醫生在線育兒新主張。本期育兒新主張請來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科神經專科主任羅向陽教授,為大家介紹兒童多動癥。羅向陽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兒童癲癇、兒童心理、小兒腦癱、兒童多動癥,擅長兒童心理及神經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羅主任,您好。
羅向陽:您好,各位網友好。
家庭醫生在線:羅主任,兒童多動癥是由什么因素導致的呢?
羅向陽:兒童多動癥主要是腦部發育、教育環境,還有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引起的。
家庭醫生在線:兒童多動癥在什么年齡會發生得比較多呢?
羅向陽:多動癥的發病年齡主要集中在學齡期,有些家長很緊張,帶3、4歲的孩子來看醫生,這時候不一定有多大的診斷價值。如果想比較早能診斷出來的話,可以在學齡前期發現這個問題
家庭醫生在線:那怎么樣才能更好的去判斷,孩子到底是多動癥還是只是好動而已呢?
羅向陽: 確確實實是這樣,孩子的多動,不一定就是多動癥,有時候只是好動。多動的話,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孩子有能力需要釋放,但是如果說多動癥的話呢,它存在一個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問題,從而導致他行為的增多。這樣的話呢就有一個核心問題:我們講多動癥的時候,是一個有注意力不集中下的多動。
家庭醫生在線:我們國家患兒童多動癥的孩子大概有多少呢?
羅向陽: 這個問題,目前最新的統計數據就沒有,但是差不多100個孩子里面,可能會有1、2個都有這種多動行為。
家庭醫生在線:現在的兒童多動癥發病情況有一種什么樣的趨勢呢?
羅向陽: 從目前我們就診的情況來看,兒童多動癥發病有增多的趨勢。應該可能由于這個社會的節奏,還有教育方式改變,社會處于一個變形期,所以孩子的適應能力感覺到無所適從,多動的行為也會增多。
家庭醫生在線:現在我們國家兒童多動癥的治療情況是怎么樣的呢?
羅向陽: 我們國家多動癥的治療情況,其實應該說跟國際還是挺接軌的。多動癥的治療,一個方面多動癥是由于皮層興奮功能不夠,導致皮層控制能力差,皮層下的活動增多,產生了這種多動。這個時候,需要用一些皮層的興奮藥,這是一個;另外一個,腦功能不夠的時候,我們可以給一些改善腦功能的藥;還有就是一個教育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多動癥的治療分為藥物治療問題和教育問題。關于教育的話,就涉及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
家庭醫生在線:在治療多動癥的過程中,我們的家長要配合做一些什么樣的工作呢?
羅向陽: 其實多動癥的教育,家長要做這工作,應該要在多動癥發生之前就要做的工作,也就是一個教育的問題。教育我們中國有句古話:3歲看80。其實3歲這個年齡也太遲了,如果在1歲之前能夠形成一個好的教育、好的習慣,這樣對孩子會獲益。那在這個教育方法方面,其實關鍵就是要讓孩子明晰一個對錯、是非之分。
家庭醫生在線:那就是說,其實家長可以一直重視教育的話,是可以降低孩子患多動癥的幾率,是這樣子的嗎?
羅向陽: 那當然是。因為多動癥的形成,一個方面就是由腦的因素,另一個方面,有教育習慣形成不良這些因素。如果我們把后面這個因素去除的話,對這個發病肯定是有幫助的。甚至發病以后,在我們臨床治療過程里面,也要強調這個孩子生活環境、學習環境、教育環境這些因素。因此我們家長、社會、學校都應該負起這個責任,如何讓孩子得到一個很好的教育環境和成長環境。在這里面的話呢,其實教育,我經常把這個教育方法簡單的分成兩個方法來做:一方面是對孩子的鼓勵,也就是說如何讓孩子在很輕松、開心的環境下成長。這個就是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做起來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有時候家長表面上口頭上會說“孩子你真棒”、“寶貝你真棒”,說得很多,但是在做的時候不是這樣。比如說我經常碰到孩子這次來看病,我說:“這次不錯”,但孩子的家長會經常這樣說:“唉,在你面前是不錯,但是平常在家里很糟糕的。”那就說在表揚他的時候,又批評他,這樣的話,勢必就會讓你表揚力度、效力降低,也就是說沒有真真正正和切實的表揚。那另外一個方面呢就是批評,我們確確實實對孩子的批評不能夠太多,但是在一旦有問題要批評的時候,我覺得一定要批評透,讓孩子明白錯在哪里,你批的道理在哪里,批評的該不該,讓他心服口服,認識錯誤。這里面,有時候家長就做到兩個方面:有些父親在批評,母親說“啊,算了算了”,有這種現象,所以這種批評絕對不會到位的,沒有力度。或者有的時候,批評一個事情把原來的事情都翻出來,算老賬,這樣的話呢,也會在孩子的心里面形成一個不服氣,覺得你的批評是不對的,他自然不會接受你的批評,所以也產生效率下降。也就是說,在教育的時候分成這兩個方面:鼓勵表揚和批評,但是這兩個怎么樣去做就是很有藝術性的。
家庭醫生在線:我們國家的兒童多動癥治愈率高不高呢?
羅向陽: 其實兒童多動癥的治療不存在一個治愈的問題,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多動癥這個行為存在以后,如果不矯正的話,在患兒成長的過程里面,都一直會存在這種狀況,以致等他到成人以后,從業就業,甚至在工作里面的表現,都會存在不良的情況,所以這種治愈是在自身的目標怎么定的問題。如果一個嚴重多動癥的孩子,你要求他取得一個很高的成就(以這個定為目標),可能很難達到一個治愈;但是如果你針對這個孩子的能力特點、心理特點、行為特點,包括多動這些,你給他制定一個恰到好處的教育目標和治療目標,這個時候,孩子會達到這個目標。這個目標定的不要太高,讓孩子能夠達到,達到以后呢又會反過來鼓起這個孩子的自信,這樣的話會有教育效果和治療效果,所以這個目標定的話就要很科學、很講究。
家庭醫生在線:到底兒童多動癥跟自閉癥有沒有一些什么類似的地方?要怎樣區分呢?
羅向陽: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多動癥和自閉癥其實不是一個病,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病,但是在這兩個病里面,并有多方面的癥狀交叉,我們叫并存。比如多動癥的孩子,我們剛才只是談到了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其實還會有一些行為問題,比如包括了像自閉那樣,不能夠跟別人有良好溝通交流。可能有時候在臨床上有些家長或者是醫生,就會把它誤為自閉癥;同樣,自閉癥也是存在這個問題,就是自閉癥的孩子,有部分自閉的同時還明顯的合并有行為的異常,多動、甚至有暴力行為,那這個時候,家長可能認為他是多動癥。這就要看,如果說自閉的行為占主要的話,千萬不能夠僅僅當做多動癥來治療,這樣會耽誤自閉癥的治療。因為自閉癥的這個核心,是一個社交能力的障礙,你再怎么樣治療他的多動癥,自閉問題不解決的話,患兒將來獲得的社會成就、融入社會的這種能力都是很差的。
家庭醫生在線:非常感謝羅主任參加我們本期家庭醫生在線育兒新主張節目。謝謝您,羅主任。
羅向陽:謝謝大家。
編輯:方徽雯 主編:郎成林 監制:鄒蓮 設計:曾凌科 通訊員:王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