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yī)生在線首頁 > 兒科 > 早教 > 智力 > 正文
            產(chǎn)褥期
            掛號科室:產(chǎn)科 同類疾病:產(chǎn)褥感染產(chǎn)后盆底肌肉損傷產(chǎn)褥中暑產(chǎn)褥期抑郁癥產(chǎn)后缺乳

            《好孩子需要“壞”父母》連載——與教育有關的社會學知識

            2010-11-22 17:05:46      家庭醫(yī)生在線

              教育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但是文化又是什么呢?人類學家伊摩根 ·賽格(Imogen Seger)曾經(jīng)為其下過定義,在此我將借用這個定義:“首先文化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借助這種符號系統(tǒng),人類群體將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情加以整理、描述并解釋說明。文化是某個人群需要共同遵守的公約。這種公約會對群體內(nèi)部人與人之間的共同生活以及人與大環(huán)境的關系進行規(guī)范。這種公約,可以對人與大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進行預測和調(diào)控。文化是大家共有經(jīng)驗的集合,而這些經(jīng)驗則通過共同生活圈內(nèi)人們之間的交流被吸收、篩選,最終再以文字或其他方式得以闡釋。在這個過程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最重要的經(jīng)驗會被保存下來,充當用以傳承的主題。這樣的經(jīng)驗有著重要的作用,他們會影響到文化圈內(nèi)成員對待新事物和文化現(xiàn)象的態(tài)度和方法……文化不是一種突然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而是代代相傳的事物,文化對社會群體中的新增成員具有重要作用,文化之于他們,就像空氣、陽光和食物一樣重要 ——除此之外,再也沒有任何其他東西的重要性能夠和文化相比了。 ”①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總是要經(jīng)過學習,遵守所處社會中的文化規(guī)則成為這個社會的一分子,這種過程和現(xiàn)象被人們稱為“對所處社會文化的適應”或者“社會化”(絕大多數(shù)的學者認為,這兩個概念其意義沒有多大的差別,可以換用)。但是,幾乎沒有人可以想象出“社會化”是一件多么復雜的事情。就“社會化”自身而言,整個過程充滿了內(nèi)部矛盾:成長中的孩子總是在接收新的知識,但是這種知識的接收只是被動的,他們通常并不能意識到存在于這個社會中的潛在的價值(被個人或團體視為重要的、不可侵犯的并成為個人行為和社會準則基礎的東西)。一個小孩子因為打了另外一個小孩子而被自己的父親斥責,但他同時也可能感覺到,他的父親在私底下是贊成他的“男子漢式”的舉動的。如果一個黑人孩子被一個白人孩子“友好”地對待的話,那么這個黑人孩子可能就很難相信老師講的關于社會平等的內(nèi)容了。 ①

              孩子與我們一樣,生活在這個大的社會環(huán)境下,如同我們總是想要看到的情況一樣 ——拋開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永無止境的溫柔、只存在于傳說的古代社會里的無條件的遷就)不談,童年“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成為一個沒有任何煩惱的人生階段”。②更有甚者,有些孩子的生活狀況已經(jīng)不能用有沒有煩惱來衡量了,就像接下來的例子中提到的孩子們:在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的高原上住著許多贊比亞人,這些人屬于不同的種族和部落,而不同種族和部落

              之間總是充滿了沖突甚至戰(zhàn)爭。 10歲以前,孩子們得到的照顧和看護幾乎都來自母親。這些孩子總是緊繃著自己的神經(jīng),有時可以一聲不吭、連續(xù)沉默寡言好幾年,在成長過程中,他們幾乎沒有見到父親的機會,因為自己的父親不和他們居住在一起,而是住在另外專門為男人們建造的屋子里。差不多 10歲以后,男孩子需要接受極其嚴格的、殘酷的、會傷害到身體和精神的訓練。沒有任何預警的,他們被迫離開自己的母親,被趕進充滿危險的森林里, 在那里忍受饑餓和毒打。從森林里回來以后,他們也搬到專門為男人們建造的屋子里,在那里他們將接受與性有關的知識,完成他們的成人儀式。從此以后,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們都不能和自己的母親以及任何其他女性接觸。 ①

              這個例子或許會給大家留下這樣的一種印象,只有在男人的世界中,年長者才會對后生做出這樣的具有攻擊傷害性的事情。然而,事實并不是如此,成人以具有侵略攻擊性的手段來對待孩子是不分性別的,當然也不是男性的專利 ——這樣的例子幾乎可以說是隨處可見,可以信手拈來。在蘇人(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一支)群體中,當母親給孩子喂奶時,如果孩子咬了母親的乳頭,那么母親會重重地擊打幼兒的頭部。母親希望擊打行為能夠激發(fā)孩子的怒氣,這樣他們才能在長大后成為勇敢的獵人。 ②在位于南太平洋中的卡羅利來群島上,生活著一群被稱為“伊法魯克人”的原住民,這個群體人數(shù)很少,與外界接觸也不多。新生兒在出生后的頭三個月中,必須每天三次被送到自己的祖母那里。從凌晨開始,祖母就開始給他們洗冷水澡(人類學家 M.E.斯派羅在記錄下這一情況的時候還同時寫道,自己每天清晨都是被孩子們凄厲的哭聲和慘叫聲驚醒的)。③生活于加納北部或象牙海岸(即科特迪瓦共和國,舊譯象牙海岸,源自法語,因盛產(chǎn)象牙而得名)境內(nèi)的塔倫西人從產(chǎn)褥期就開始朝孩子身上澆熱水,用草藥熬成的湯水從孩子咽喉部位開始澆起,然后向下流淌到全身。其他的種族和部落也都用自己的方式來“虐待”那些可憐的孩子,可能具體手段不同,但是無一例外的,這些方式總是讓人 痛苦不堪。這種例子不勝枚舉,所以我就不在這里一一羅列了。但是僅僅從上面的幾個例子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些土著人民的生活狀況究竟是什么樣子的了。有些人厭倦了大都市里的生活,他們夢想著從“原住民”的生存環(huán)境里找出自己“失落了的幸福”(幾年前有一本暢銷書曾經(jīng)推崇過這種觀點,而這本書中的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附和,贊同作者觀點的人會追隨作者,做出和作者書中描寫的那種舉動 ①),而上面的例子或許會讓這些人受到嚴重的打擊,因為原住民的生活環(huán)境不僅不是他們想象中的充滿浪漫色彩的理想國度,而且還是一個幾乎可以稱得上是充滿了血腥、暴力和痛苦的地方。

              今天,我們將“來自父母的關愛”視為理所當然,認為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但是綜合我們剛才看到的例子,我們必須要認識到這樣的一個事實,那就是人類社會中的這種現(xiàn)象其實只是個例。人類的繁殖過程決定了孩子從存在的那一刻起就與父母之間有了斬不斷的關系(這種關系是由基因決定的),尤其是孩子的媽媽天生就有關愛孩子的傾向;然而這種對孩子的關愛傾向并沒有一個嚴格的范圍,關愛傾向的實現(xiàn)與否會因為個體差異而存在很大的不同 ——有的和文化準則一致,有的甚至與文化準則處于完全相反的對立面。父母在對待孩子時,他們付出的關愛在多少和程度上不可能總是一成不變的,因為這種關愛既不是“源于自然的”(不是由基因遺傳而形成的固定的人類行為模式),也不是通過各種各樣的價值方針得以固定下來的。價值方針起源于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之中,并最終得以確定,但是父母應該如何關愛孩子卻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每一個團體中都有一系列的影響源(“社會化代理中心”),這些影響源將對個體進行社會化教育。在不同的團體或社會中,社會化代理中心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但是歸根到底 ——幾乎在所有的文化中都是如此 ——所有的社會化代理中心還是可以被分為反復在歷史中出現(xiàn)的那幾類。這種分類既可以以社會學中的準則(例如從看護人員的不同角度出發(fā),從父母、兄弟姐妹到同齡的玩伴等等,進行研究進而得出結論)為標準,也可以以文化形式的內(nèi)容為依據(jù)(在不同的文化群體中,相應的文化尊崇者會有不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他們會用不同的方式應對施加在自己身上的懲罰,例如,有的人會嘲諷宗教儀式。通過這種具體的文化內(nèi)容中的差異,研究人員可以對文化進行分類 ……)。${FDPageBreak}

              在小孩子剛出生的那幾個月里,照顧和看護他們的任務主要都是由父母、哥哥姐姐和親戚們來承擔的。這個人群在照顧小孩子的過程中,總是會使用一些方法和策略來限制小孩子的一些行為,對孩子的某些行為進行矯正。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孩子們的活動能力變得更強,這時他們更加需要同齡玩伴,玩伴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用也在他們的身上得到越來越明顯的體現(xiàn)。有時孩子們會感覺到這種伙伴關系給自己帶來壓力,其實在現(xiàn)在的這種工業(yè)社會中,來自同伴的壓力及其產(chǎn)生的作用已經(jīng)沒有以往那么大了,即使是在幼兒園和小學里,源于伙伴關系的壓力也被大大地削弱了。在遠古的部落社會中,源于伙伴關系的壓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這種壓力是促使大家一致行動的基礎條件(詳見于第七章)。有時為了懲罰同伴中某個人異常的、不合群的舉動,群體中的其他成員會對這一個人進行嘲諷捉弄,或者將這個人驅(qū)逐出這個群體,有時還會對這個人進行恐嚇,詛咒他的行為會受到超自然力量的報復(《親愛的上帝見證這一切》)。

              生活在今天的我們是十分幸運的,因為其他的社會化要素,如血腥的復仇和武力自衛(wèi),在如今的工業(yè)社會中已經(jīng)不再占有主導地位了。對于現(xiàn)代社會中的共同生活形態(tài)而言,除了各種公共機構和制度(如學校以及由學校深化發(fā)展來的義務教育制度 ①)的建立以外,社會價值和社會準則的內(nèi)在化應該算是最為重要的:個體也成為一個可以能夠?qū)ψ晕疫M行控制的社會化代理中心。在提出了“從他者制衡轉(zhuǎn)向自我制衡”的概念以后,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諾貝特 ·伊利亞斯( Norbert Elias)完成了自己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 ——《文明的進程》,在這本書中,諾貝特還詳細地說明了“從他人制衡轉(zhuǎn)向自我制衡”的主要特點。 ②“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宣揚公民的傳統(tǒng)美德需要和感情控制結合起來 ……在必要的時候甚至要選擇合理地控制情感 ……從 18世紀晚期以來,建立學校已經(jīng)逐漸變成國家的任務之一,相關的主管機關也越來越重視義務教育制度的完善。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下來,體制沿用到今天。社會準則的傳播和公民個人意識的產(chǎn)生都植根于這種大的教育制度下,而形成于這種條件下的公民意識會將他人制衡內(nèi)化,并對自我情感進行控制。面對社會的變遷和隸屬關系的轉(zhuǎn)變,感情控制不僅僅是指能夠隱藏扼制自己的沖動,還要求能夠保護自己不受內(nèi)心恐懼的侵襲,因為這種恐懼有時會引起毀滅性的災難 ……”社會科學研究專家托馬斯 ·克萊斯本( Thomas Klein-spehn)如此說道。另外一位社會學家指出:“對直接的身體機能的掌控是我們情感控制的開端,但是情感控制的結尾并不僅僅是能夠持久地忍受久候不至的滿足。無論從組織上還是從技術含量上來講,這個社會都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團體,而高水平的情感控制則是維持這個社會有序運轉(zhuǎn)的必需品。 ”①我們所看到的團體或聯(lián)盟就產(chǎn)生于這種條件下。 ②

              弄明白每一種發(fā)展會帶來的什么樣的結果是一件十分緊迫也十分必要的事情,在這里,我將用極其貧乏的社會學語言為大家加以舉證和說明。父母們都擁有一個理想——“成為更好的父母”,他們也因為這個理想而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有時他們深感絕望,因為他們覺得自己陷入了一個泥潭,而充斥在這個泥潭中的滿是義務和自己必須完成的事情。社會和其他外部勢力只強迫他們承擔起無止境的責任和重擔,沒有人會注意到父母們本身不情愿的“具有顛覆性的”感覺和想法,更別提允許他們盡情地享受享受生活了。(直到父母們的忍耐達到了極限——“我們忘了自己了!”——這種感覺隨時都可能侵襲自己,家庭又變成了大家激烈爭辯、滿是沖突的場所。)感情控制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的后果當然還不止如此。一方面孩子接受越來越多的準則規(guī)范,另一方面“兒童的自由發(fā)展余地”因外部強制因素(如越來越復雜危險的城市交通、家庭住宅變得越來越小)而變得越來越狹窄。這些現(xiàn)象究竟會對孩子的發(fā)展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呢?阿姆斯特丹人曾專門為此舉辦了一場大會,這次大會以“孩子和孩子在城市中的生活環(huán)境”為主題,引起了大家的激烈反響,并用下面的這段話對這個問題做出了明確的回答: “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的父母都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獨自在家以外的地方玩耍,還有些孩子則因為太過稠密的日程安排計劃而根本沒有時間出去玩耍。此刻的孩子還未曾想到,遲早有一天他們是需要獨立的。荷蘭地理學家莉亞 ·卡斯滕( Lia Kasten)提出了這一論題 ……在卡斯滕的認知中,現(xiàn)在的來自中產(chǎn)階級的小孩子一直成長在成人們密切注視的眼光下,這種密切注視的眼光會一直伴隨著他們到 6歲。‘以前,即使是僅有 4歲的小孩子,父母們也會允許他們在外面的街道上玩。’卡斯滕說道,‘現(xiàn)在,這種現(xiàn)象幾乎已經(jīng)看不到了。’而隱藏在這種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是由于車輛越來越多,犯罪現(xiàn)象也偶有發(fā)生,所以很多家長認為街道馬路是很危險的地方,將這些地方列為孩子玩樂的禁區(qū)。父母通常會為孩子計劃一個節(jié)奏緊張的下午活動安排來取代孩子獨自出去玩耍的時間。 ”①

              在人類學家眼中我們現(xiàn)在生活的這個工業(yè)化社會所有和“社會化”掛鉤的事情以及與“教育”相關的概念都背負著巨大的壓力:越來越少的家長會選擇生育多個孩子,然后家庭的規(guī)模變得越來越小;家庭中僅有的孩子就背負了父母所有的期望和要求,在這個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中,他們必須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各種能力。在這種讓人不解的、不利于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他們身上背負了數(shù)不盡的看似輕微卻無處不在的各種各樣的義務 ——從家長會到兒童津貼的核算。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伊麗莎白 ·貝克( Elisabeth Beck-Gernsheim)在她的一篇關于幼童研究的個人評論中曾這樣寫道:

              “或許,按照我的猜測,那些職業(yè)女性更愿意和小孩子在一起玩耍,摟著他們的脖子親吻,而不是一直嚴格遵守著現(xiàn)代社會中的各種時間規(guī)定,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各種任務。她們經(jīng)常會有這樣的舉動 ——站在已經(jīng)打烊的店鋪門口(如超市、藥店、長途電話局),一動不動,承受著周圍人指責的目光,她們因為這種舉動被認為是‘沒有時間概念的’、‘沒有組織的’、‘無效率的’人群。在與孩子互動相處的過程中,有一個現(xiàn)象我們不得不注意,那就是這種互動相處經(jīng)常會受到外界的干擾,因為這也不符合大多數(shù)人的時間節(jié)奏。 ”(很多人認為這種互動十分浪費時間或根本沒時間進行。)①

              現(xiàn)代文明社會中,人們對“同步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高,而這一要求最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時間壓力 ②的不斷增大,人們會對不同的工作日程表進行不斷地調(diào)整,然后盡可能地縮短時間完成額定任務;至少在家庭生活中,女性在完成各種煩瑣的家務活過程中,還要同時負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

              總的來說,現(xiàn)代社會時間壓力和效率壓力都在不停地增大。與此同時,不停增加的還有家庭生活中的經(jīng)濟負擔。這一切變化都意味著,父母們需要達到的要求變得更高了。許多父母將這種要求內(nèi)化以后,立刻借助與孩子之間的每一種沖突形式來表現(xiàn)自己的抵制情緒。許多人在決定成為父母之前,會做一份十分周密且長遠的計劃,甚至計劃到孩子將來的成長發(fā)展和學校成績狀況,以及打算好忍受因孩子而引起的一系列的工作上的不便和經(jīng)濟負擔。在朋友圈中,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成了少數(shù)派的成員,與之相對,不孕育子女的人群變得越來越龐大。這樣一來,我們也就不難理解,這些成為父母的人為什么希望別人能夠給予大量的精神上的鼓勵了,因為他們真的在進行一種刺激的冒險行動(養(yǎng)育孩子)。但是,事實情況卻是,朋友圈中沒有人會因他們的行為而贊揚他們 ——有時甚至更慘,他們的行為還受到群體中其他成員的摒棄。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只有將自己的期待(得到別人的認同,一種成就感)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了。那么接下來的事情就像預先排練好的一樣,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沖突連番上演。有時孩子看事情是十分果斷且直截了當?shù)?——我曾經(jīng)問我的兒子多米尼克一樣,為什么他認為自己需要父母,他組織了一下自己的語言后回答道:“打掃衛(wèi)生、做飯、念書給我聽、親吻我 ——多就這些事情。 ”${FDPageBreak}

              為什么孩子終究還是需要父母

              之所以以這種方式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我是從孩子們的角度出發(fā),進行思考的。這個問題本身就代表了孩子們的一種態(tài)度。其實這是一個十分有意義的問題,進化理論中也常常討論這個問題。因為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人們繁衍的成果首先得到了肯定,某些基因組合也得到了傳播:每一位成為父親或母親的人都應該被“獎勵”,因為他們都為了自己孩子的生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這是多變的文化產(chǎn)物也無法改變的事實。最重要的改變則在于人類的生活質(zhì)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生物基因進化領域,人們只有通過后代和不斷地繁衍才能完成基因的遺傳。在文化進化領域中 ——十分幸運的 我們的視野變得開闊。這種變化以各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印第安蘇族人和斯巴達人衡量好父母的標準是,將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成最堅毅的戰(zhàn)士。今天我們在看待這個問題時,情況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改變。

              “父母究竟有什么作用”這個問題被打上了生物學知識的烙印,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則包括了 ——根據(jù)人的雙重屬性 ——生物學和文化兩個次元。所以將這兩方面綜合起來,才能有一個完整的基本架構。大致說來,父母是營養(yǎng)基(來源于衣食父母這種說法)和訓練伙伴。

              這個答案讓一件事情變得明朗化了,那就是父母具有兩種實用功能——但是如果父母長時間地一直發(fā)揮這兩種功能的話,那么后代的發(fā)展會受到阻礙。因為這樣父母顧忌到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孩子的利益。換句話說也就是:將自己變成可有可無的角色也是父母們應該扮演的角色之一。很

              明顯,這樣做可能意味著父母們必須要承受巨大的精神痛苦。然而,遇到這種問題時,很多父母卻嘗試著將過錯推到他人身上,并將自己感覺到的精神負荷再轉(zhuǎn)嫁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對于某些所謂的“好”父母,即使到最后或許也沒有人能夠看透,如果他們老是嘗試用這種方式做事的話,他們將與自己的孩子漸行漸遠——因為他們的孩子在很早以前就對他們的這種嘗試免疫了。真正的“好”父母必須弄清楚情況,暫時忍受這種短暫的痛苦,并在適當?shù)臅r候保持自己的尊嚴——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過程將一直存在,直到父母死亡。父母還有一個功能就是為自己的子女創(chuàng)造適合他們生存與生活的空間。當然,這會給人們造成一種錯覺:人類身上文化的烙印導致父母們必須這樣做,即使他們有時并不是心甘情愿的。唯有當他們的必要性減退,變成“多余”的人群時,他們這種被勉強的感覺才會得到釋放。由于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意識的媒介——文化的關系,父母的角色與生俱來就包含了不可避免的矛盾。正是這種與生俱來的內(nèi)部矛盾最終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和不良后果,即本書的主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沖突。

              作為“營養(yǎng)基”的父母

              “營養(yǎng)基”這個詞無疑是一種十分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法,即使僅僅按照字面意思來看,人們也不難理解。嬰幼兒和未成年的小孩子都沒有能力自己養(yǎng)活自己 ——他們需要水、食物和其他的礦物元素來維持自己的生命。他們還需要衣物(至少在我所在的地區(qū)是如此)以及必要的身體護理和保養(yǎng)。與存活下來一樣重要的還有肢體接觸和信息的輸送 ——他們需要父母給他們安全感,需要被父母疼愛,需要得到來自父母的肯定和重視。以上列舉的所有“精神養(yǎng)料”都是和一幅名為“母親眼中的光輝”的畫作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為了能夠讓孩子健康成長,所有的孩子都應該看到這樣的一幅畫作(這是一幅深具獨創(chuàng)性的畫作,出自美國心理分析學家海茨 ·科胡特之手。這本來只是一幅通俗作品,但是這幅作品卻可以使我們了解到調(diào)解人際關系的重要意義)。${FDPageBreak}

              作為“訓練伙伴”的父母

              許多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都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研究人類,最后得出了一個結論:人類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是沒有感覺和理性的生物。盡管如此,為了掌握生存中必備的技能,人類還是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學習上面。而這些學習過程對于一個個體以后的生活狀況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父母們總是喜歡將自己看做是孩子的老師,事實上他們也的確扮演著“老師”這個角色。但是當父母們還一直為自己的重要性而沾沾自喜的時候,他們作為孩子老師的地位已經(jīng)開始下降了,父母們或許還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始終高估自己,但事實卻早已發(fā)生改變。也許父母們還不知道他們還有另一項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成為孩子的實驗對象。當孩子們想嘗試什么新的事物的時候,他們拿自己的父母來做實驗,從他們身上得到實踐經(jīng)驗。

              “你這個該死的同性戀!”我的兒子要做一件事,我卻不允許他做,于是他就這樣憤怒地朝我咆哮(我也想將這件事情永遠爛在自己的肚子里,但是……)。發(fā)生這件事的時候,家里正好有客人。當時他 7歲,自然不知道“同性戀”這個詞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是卻清楚地了解,這句話會引起他人什么樣的反應 ——他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發(fā)泄并引起了他人該有的反應;事實上,我真的對此感到十分詫異,但是詫異的程度卻遠遠趕不上我妻子的女性朋友。乍然聽到如此勁爆的話以后,我妻子的這位朋友低聲但卻堅定地說道:“我覺得,我們還是先離開一下比較好……”

              面對來自孩子的挑釁,我從來不認為父母們應該永遠用輕松愉快、鎮(zhèn)靜泰然的態(tài)度去處理(例如用這樣一種方式來處理前面提到的發(fā)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啊,這真是太好了,你的詞匯量又擴大了,寶貝……),我甚至從來就沒有這樣認為過。孩子們總是想要知道,當他們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以后,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大人們會作出怎樣的反應。讓孩子知道,面對他們的過分舉動,周圍的大人包括自己的父母,有時也會傾向于用極端的反應來回應他們,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他們可以借此明白大人的底線究竟在哪里,認識到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肆無忌憚地去做的。如果當孩子做出極端過分的舉動時,父母還用一貫的沉著冷靜和溫和適宜的態(tài)度去對待他們,那么下次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就是,孩子會用更過分的手段來進行自己的試探行為。真正重要的不僅是父母對孩子行為的真實反應,還有事后對孩子的教育以及對事情本身的解釋說明。我這樣重復強調(diào)這一點,只是因為有很多父母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或者在面對這個問題時還存在著疑惑(就我個人的情況而言,我比較傾向于采用一些沖動極端的方式來回應孩子過分的舉動 ——事實上我也的確這樣做了。有時在我實在忍受不了而選擇對孩子們進行“狂轟濫炸”以后,我會在事后請求孩子的原諒。同時我以自己的舉動告訴孩子們:不要將一個人逼到極限了還緊追不舍,如果你這樣做了,那么你必須考慮到這個人隨時都可能失控,并早做防范)。

              在這本書中,“父母究竟有什么作用”這個話題還會被多次談到,同時會討論到的還有父母們在扮演自己的角色時遇到的心理難題,比如,為什么我要勉強自己接受這樣的一個角色以及我該用什么樣的方法來使自己成為一個好爸爸或好媽媽。在本章節(jié)內(nèi)容即將結束的時候,我還要再次明確聲明一件事:在撫育培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我要成為最優(yōu)秀的父母”是所有父母們的美好愿望,但它同時也還是一個極大的精神負擔,而作為人類父母的我們,真的沒有必要給自己施加如此大的壓力。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不存在“最優(yōu)秀的父母”這種生物。如果真的有人一直在強迫自己朝這個目標前進,那么他的收獲很可能會和自己的期望值完全相反,因為這種過分的盲目和自信對孩子的成長和發(fā)展并沒有好處。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成為對自己的孩子而言“足夠好的”父母 ——足夠好,給他們正確的應有的指導,然后讓他們自己去爭取得到自己想要的,讓他們自己去了解,當我們不在身邊的時候,他們究竟必須知道并掌握什么樣的知識和技能。

              有時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用大棒加蘿卜的政策對待自己的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引起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則是父母們還沒有準備好接受一些情感上的沖擊。我們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另外的一種樣子 ——他們是出色的,并且借由自己的行為向我們證明,我們是最棒的父母。然而,事實的情況卻是,有些我們該做的事情卻沒有做到。有些父母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由于沒有滿足孩子們的需求,沒有接受并鼓勵他們的興趣,自己的性格和行為被孩子給予差評。針對這種情況,父母們絕對有必要接受他人的指點并進行認真的自我反省,正確看待存在于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阻力,并努力克服這種阻力進而成功地與孩子互動。

              成為“壞”父母,有一件事情是十分重要的,那就是面對孩子的侵略性,“壞”父母們應該擺出接受的態(tài)度,他們的反應也應該是具有建設性的。不過,什么事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件事也沒有例外。成為“壞”父母的第一步 ——應該正確認識到,孩子,即使是由自己身體中剖離出來的孩子,自脫離自己身體的那一刻起,他們就已經(jīng)是獨立的生命體了,作為獨立的個體,他們會有自己的利益,而這些利益不可能永遠和自己的一模一樣。孩子們想要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也是一件極其正常的事情,就像作為父母的大人們也會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事一樣;盡管有些喜好或者按照喜好行事所造成的后果是值得商榷的或者甚至是有問題的。由于年幼,孩子們通常會有一些十分單純的愿望,但是當他們表達出這些愿望以后,幾乎永遠都只能得到讓他們失望的答案 ——這些愿望通常就是這樣,我今天不想去上學了,我可不可以只吃冰激凌而不吃水果等等。就像正要開始學走路的幼兒一樣,小孩子們只有不斷地借助這樣的“試探步伐”,而不是一開始就接受成人社會中的各種倫理道德上的嚴格規(guī)范和禁忌,他們才能夠理性地逐漸學會控制自身侵略性的能力,盡管這種侵略性在最初對他們而言是陌生的事物。有些父母認為,自己與孩子之間的“和諧”關系是最重要的,為此愿意付出一切代價,所以在他們眼中,無論孩子做出什么事都是“情有可原”的,他們支持或縱容孩子們所有的舉動,并利用這樣的態(tài)度和方式來避免與孩子之間的沖突,但是最終結果卻往往讓他們失望,他們的行為為孩子的發(fā)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另一些父母則選擇冷酷地拒絕孩子們的要求,用冷漠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還有一些父母,他們視孩子要求獨立自主的愿望為孩子對自己的敵視和反抗,所以極早采取行動制止孩子的這種行為,最終導致孩子養(yǎng)成獨立自主性格的機會被扼殺于萌芽狀態(tài)。走了這三個極端的父母大有人在,但總的來說,這三種行為方式對孩子的發(fā)展都是極為不利的。${FDPageBreak}

              在現(xiàn)代社會中,一方面我們對孩子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時又冷落著他們(至少從花費在孩子身上的時間這一點上來講,的確如此);另一方面我們又在過分地寵溺他們,毫不夸大事實地說,正在這樣做的父母絕對不在少數(shù),還有很多父母還正在嘗試著這樣做。在知道了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演變成了一場赤裸裸的權力爭奪戰(zhàn)以后,現(xiàn)代的很多父母希望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系能走向另一個完全相反的方向。關于存在于年輕人與老一輩人之間的戰(zhàn)爭,特奧多爾 ·馮塔納( Theodor Fontane)用一首簡短的小詩對其進行了概括:

              年輕人對我們而言是一種令人費解的生物

              老一輩總是說著這樣的話

              但是我始終堅信這樣一種觀點

              對我而言,老一輩人才是令人費解的存在

              這群總想將權力握在自己手中的人

              這群總認為自己十分重要的人

              連同他們眼中的眼淚和無聲的哭泣

              好似整個世界都在痛苦一樣

              這一切我都無法理解。

              我們的后生是否膽敢

              真的做得比我們

              他們是否離帕納塞斯(希臘山名,古時作為太陽神和文藝女神們的靈地,這里指青年人在文學方面取得成就)更近了

              還是只是爬上了一個小鼴鼠丘

              他們是否又結交了其他人

              他們的人品變好還是變壞了

              他們守衛(wèi)和平還是挑起風

              他們?yōu)樗藥硖焯眠€是地獄

              上帝賦予了他們獲勝的理

              他們擁有每一天,每一小

              老一輩離開了,新的游戲即將開始

              他們控制著整個舞臺,他們出現(xiàn)在舞臺之上。

            (責任編輯: )

            相關文章推薦

              科大夫掛號引導

              合作醫(yī)生

              相關問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少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视频网站|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丝袜制服一区| 国产电影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视频|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 |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一区| 麻豆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午夜天堂一区人妻|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 福利一区福利二区|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国精产品999一区二区三区有限 |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手机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骚片AV蜜桃精品一区|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爱欲九九| 亲子乱AV视频一区二区| 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区三区激情福利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亚洲视频1 |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人妻系列| 无遮挡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一区二区无码|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孑伦AS|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