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病是怎么引起的
一、發病原因
有多種病因、多種因素所致,分內在因素、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三類。
1、內在因素
(1)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嬰幼兒時期,胃酸及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酶的活性較低,神經系統對胃腸道調節功能較差,不易適應食物的質和量,且生長發育快,營養物質的需要相對較多,胃腸道負擔較大,消化功能經常處于緊張狀態,易發生消化功能紊亂。
(2)機體防御功能較差:嬰幼兒時期免疫功能相對不夠成熟,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和胃腸道SIgA均較低,胃腸屏障功能較弱,胃酸分泌量少,胃腸排空較快,對感染因素防御功能差。另外,新生兒出生后尚未建立完善的腸道正常菌群,對侵入腸道的病原微生物拮抗能力弱,人工喂養者食物中缺乏母乳含有的大量免疫物質,且食物和食具污染機會較多,腸道感染的發生率明顯高于母乳喂養兒。
(3)體液分布特點:嬰兒細胞間質液較多,且水代謝旺盛,腎功能調節差,易發生體液紊亂。
2。感染因素
(1)腸道感染:主要由細菌和病毒引起,有:
①細菌:除法定傳染病外。
②病毒。
③真菌和原蟲:真菌感染主要為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一些原蟲的感染如藍氏賈第鞭毛蟲(Giardialamblia)、結腸小袋蟲(Balantidiumcoli)、隱孢子蟲(cryptosporidium)、阿米巴原蟲(Entamocbahiltolytica)等。
(2)腸道外感染:小兒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腎盂腎炎、中耳炎、皮膚感染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時可伴有腹瀉,這是由于發熱及病原體毒素的影響,使消化功能紊亂,酶分泌減少,腸蠕動增加所致。
3、非感染因素
主要為飲食因素、氣候因素和過敏因素。喂養不當是引起腹瀉的主要原因之一。過多過早喂哺大量淀粉類、脂肪類食物,突然改變食物品種和斷奶等均可導致腹瀉。氣候的突然變化,使腸蠕動增加,消化酶和胃酸分泌減少,可誘發腹瀉。一些吸收不良綜合征如乳糖不耐受癥、糖原性腹瀉、先天性氯化物性腹瀉、遺傳性果糖不耐受癥、胰腺囊性纖維性變、原發性腸吸收不良等都可引起腹瀉。牛奶蛋白過敏者,吃牛乳后48h發生水樣瀉。
二、發病機制
不同病因引起腹瀉的機制不同,可通過以下幾種機制致病。
1、非感染因素
主要是飲食的量和質不恰當,使嬰兒消化道功能發生障礙,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和吸收,積滯于腸道上部,同時酸度下降,有利于腸道下部細菌上移繁殖,使消化功能紊亂。腸道內產生大量的乳酸、乙酸等有機酸,使腸腔滲透壓增強,引起腹瀉。
2、感染因素
病原微生物能否引起腸道感染,取決于宿主防御功能的強弱、感染量的大小以及微生物毒力(黏附性、產毒性、侵襲性),細胞毒性,其中微生物的黏附能力對于腸道感染至關重要。
(1)細菌性腸炎:主要通過細菌產生毒素作用及細菌侵襲性作用為主要發病機制。
①腸毒素性腸炎:病原菌不侵入腸黏膜,不引起病理形態學上的變化,僅附著于完整的腸絨毛上,通過產生腸毒素致病。典型的細菌為ETEC和霍亂弧菌。其他細菌也可產生腸毒素,如耶爾森菌、鼠傷寒沙門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空腸彎曲菌等。以ETEC為例,通過其菌毛黏附在小腸微絨毛上,生長繁殖,產生大量腸毒素。腸毒素有兩種,即不耐熱毒素(heat-liabletoxin,LT)和耐熱毒素(Heat-stabletoxin,ST)。LT的理化性質、免疫狀態及作用機制與霍亂毒素相同。LT與小腸上皮細胞上的受體神經節苷脂結合,激活腺苷酸環化酶,使腸上皮細胞內三磷酸腺苷(ATP)轉化為環磷酸腺苷(cAMP)。ST通過激活鳥苷酸環化酶使三磷酸鳥苷(GTP)轉化為環磷酸鳥苷(cGMP)。二者均抑制腸黏膜對鈉(同時對氯和水)的吸收,促進氯(同時對鈉和水)的分泌。使水向腸腔內滲透,液體積聚于腸道,引起腹瀉。
②侵襲性腸炎:病原侵入腸黏膜固有層,引起充血、水腫、炎癥細胞浸潤、滲出性炎癥病變、糜爛、潰瘍等,造成腹瀉。由各種侵襲性細菌所致,如志賀菌、沙門菌、EIEC、空腸彎曲菌、耶爾森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志賀菌、EIEC和金黃色葡萄球菌主要侵犯結腸;空腸彎曲菌主要病變在空腸和回腸,也可累及結腸;耶爾森菌多累及回腸;鼠傷寒沙門菌主要累及回腸和結腸。這類病原菌均能引起痢疾樣癥狀,糞便水分不多,有膿血黏液,可出現痙攣樣腹痛;同時具腸毒素作用和侵襲作用的菌株,則可引起毒素性水樣腹瀉和痢疾樣癥狀。
(2)病毒性腸炎(viralenteritis):目前對輪狀病毒(rotavirus)研究較多。輪狀病毒侵犯小腸上部,嚴重者累及整個小腸。在小腸絨毛頂端的柱狀上皮細胞內復制,細胞變性,微絨毛腫脹、不規則,從而使受累的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很快脫落。小腸隱窩部立方上皮細胞(分泌細胞)不受損害,增殖上移修復受損的黏膜上皮,但新生的上皮細胞不夠成熟,其酶活性和轉運功能較差。由于腸黏膜上皮細胞脫落,造成吸收面積減少,使水和電解質吸收減少,而且絨毛裸露,造成水、電解質回滲,導致腹瀉;微絨毛上雙糖酶,尤其是乳糖酶活性降低,造成雙糖如(乳糖)吸收障礙,不能分解的營養物質在腸腔內滯留,被腸道細菌分解,增加腸內滲透壓,使水進入腸腔,導致腹瀉加重。葡萄糖-鈉耦聯轉運機制發生障礙,進一步造成水、電解質吸收減少,成水樣便。晚近國外研究發現,輪狀病毒上的非結構蛋白NSP4引起類似于細菌毒素的作用,導致分泌性腹瀉。
3、脂肪、蛋白質和糖代謝紊亂
由于腸道消化吸收功能減低,腸蠕動亢進,使營養素的消化和吸收發生障礙。營養物質的丟失主要是酶功能紊亂引起同化功能障礙所致。蛋白質的同化功能減弱,但仍能消化吸收蛋白質。脂肪的同化與吸收受到影響,在恢復期,脂肪的同化作用仍低下。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也受到影響,糖耐量試驗曲線低。但在急性腹瀉,患兒胃腸的消化吸收功能未完全喪失,對營養素的吸收可達正常的60%~90%。
(責任編輯:家醫編輯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生完孩子陰道松弛的修復方法有哪些
2024-10-29吃調經促孕丸期間能否備孕?
2024-10-29某種藥的服用時間、副作用及能否長期用
2024-10-29兒童用藥普利莫、復可托、核酪口服液如
2024-10-29服用云南白藥保險子后對奶水有無影響
2024-10-29剛懷孕出血,開了黃體酮,能一起吃嗎?
2024-10-29喂奶期間能否使用甲硝唑陰道泡騰片?
2024-10-29孕婦吃藥是否一定有副作用對胎兒不好?
2024-10-29
熱門文章
產后康復全攻略,這些關鍵項目不可錯過
2024-10-28如何為寶寶準確測量身高
2024-10-25兒童換牙齒注意事項——護理、飲食與問題應對
2024-10-24寶寶厭食是什么原因?怎么辦
2024-10-23探究14歲少年身高的標準與影響因素
2024-10-22一個月寶寶怎么護理?專業指南來了!
2024-10-22一歲三個月寶寶食譜全解析:營養、美味與健康并重
2024-10-21一周歲寶寶營養食譜:成長營養全解析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