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哮喘治療 家長千萬不能犯的五個錯誤
小兒哮喘。這種病的病情比較頑固,而且治愈的希望也是非常渺茫的。但這個病的初期并沒有被家長及時發現,而得到正確的治療,其實,小兒哮喘治療在臨床上有常見的五大誤區。
小兒哮喘治療需注意五大誤區
把哮喘當成感冒或氣管炎
小兒感冒是最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兒常會出現流涕、打噴嚏、咳嗽等癥狀,與支氣管哮喘的前驅癥狀類似。但哮喘主要與過敏體質、上呼吸道感染和空氣污染等有關;感冒只是引起哮喘的外界誘因之一。如果孩子有哮喘家族史,比如:孩子的父母或祖父母、外祖父母患有哮喘,而且孩子本人又有過敏史或反復呼吸道感染,那么他患上哮喘病的幾率將高于正常人群。這時一旦他哮喘發作,必須經過正規治療,才能治愈。
此外,有很多家長和一些醫師遇到反復發作喘息患兒,常常會誤診為氣管炎、支氣管炎或喘息性支氣管炎,從而使用大量的抗生素治療。抗生素雖可殺細菌但不能消除哮喘的變態反應性炎癥,從而延誤了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寶貴時機。哮喘患兒會反復出現典型的喘鳴音,大部分病兒發作時無感染征象(不發燒,咽不紅,無黃痰,白血球不高等),常伴有哮喘家族史和個人過敏史(濕疹,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等)。而不管其年齡大小,需要用抗哮喘藥治療。
使用激素會影響孩子生長發育
很多家長知道使用激素治療會導致孩子長胖或影響孩子生長發育,因此不敢使用激素治療。目前治療哮喘一般采用止喘、抗炎、抗過敏,提高機體免疫力等。而糖皮質激素類藥是控制氣道慢性炎癥最重要的藥物,尤其在哮喘的緩解期,更需堅持使用此類藥物。在國際哮喘會議上最新推出的《全球哮喘防治的創議》中(簡稱gina規范),采用皮質激素的吸入療法,每日只用200~400微克(少數病兒用到800微克),較強的松的劑量縮小100倍,每次用量只相當于1個小米粒的百分之一,微乎其微。再者,吸入藥物可直達氣道的靶細胞,起效快速,全身吸收甚少,即使吸收一部分也可在2小時內在肝臟中代謝掉。因此,國際哮喘界一致公認:皮質激素吸入療法是目前控制慢性哮喘反復發作的最有效藥物,應大力推廣。經過20多年嚴格臨床研究,激素使用完全不影響孩子最后的身高。至于一些局部的副作用,比如:口腔念珠菌感染、聲音嘶啞等,只要使用合理,吸藥后立即漱口或使用噴霧器吸入,也可完全避免。相反,若家長盲目聽信傳言,在孩子病情稍有好轉,就自作主張隨意減量或停止使用激素,不但會導致病情反復發作,還會加重病情。
哮喘患兒不可食用海鮮
海鮮產品是誘發哮喘的常見過敏源,因此,很多家長發現孩子有哮喘也不尋找過敏原,只是一味地不讓孩子吃魚蝦,非但起不到預防哮喘復發的作用,反而會導致孩子營養不良,體質下降,更易患病。專家介紹:對有過敏體質的哮喘兒童來說,首先應到醫院積極查找引發孩子哮喘發作的過敏原,比如:食物、動物皮毛、藥物等。一旦明確患兒對某些食物或物品過敏,就要積極避免再次接觸,以免加重過敏狀態。而對于某些難以避免接觸的過敏原,比如:塵螨等,則可接受系統性脫敏治療,讓孩子們不再“怕”它們。
哮喘一旦控制即可停藥
有些家長知道小兒哮喘要積極就醫,而一旦患兒病情控制進入哮喘緩解期后,就容易放松警惕,認為只要“不喘”就是好了,就不必再吃藥了。有的家庭嫌麻煩怕耽誤時間,有的家長怕花錢,有的家長存在僥幸心理。結果,氣道的慢性炎癥得不到有效控制,稍有風吹草動,又會誘發哮喘。其實,在接受治療一段時間后,即使孩子病情穩定,家長也要帶孩子上醫院隨訪。此時,醫生會根據病情,重新評估并制定下一步治療方案。大多數的哮喘患兒在癥狀出現以前,會有某些征兆。比如:咳嗽、連續打噴嚏、頭痛、不明原因的胸悶等。此外,某些便攜式的肺功能儀,也能幫助家長判斷孩子的健康狀況。若此時孩子的肺功能明顯低于正常水平,則表示患兒有哮喘發作的可能。遇到上述情況,需及時就醫,預防用藥,避免哮喘急性發作,減少孩子痛苦。
哮喘患兒應少動為宜
很多家長認為哮喘患兒運動后會誘發疾病發作,因此常會叮囑孩子既不要上體育課,也不要參與同學間的游戲活動。其實,室外運動可促使肺功能發育,增強肺活量和呼吸道防御能力,有許多好處。相反,不“敢”動的孩子體質反而會變弱,病情加重。對于過敏性哮喘患兒,運動前可先預防性用藥,即可有效預防哮喘發作。此外,運動前的熱身,能使呼吸道對環境的溫度和濕度有個逐步適應過程,也可減少哮喘發作。哮喘患兒要選擇合適的運動地點和方式,避免在寒冷干燥的環境中運動。吸入的空氣越冷、越干燥,就越容易誘發哮喘。此外,運動要根據患兒具體情況而定,時間不宜過長。對于活動量大和容易出汗的孩子,更要勤換衣服,防止著涼。
兒童哮喘病有先兆
兒童在冷熱交替的時候比較容易患哮喘,因此在這個多發季節,家長要注意。如果您的孩子出現以下癥狀,就要警惕是否患上了哮喘。
1、咳嗽,出現持續性或間歇性咳嗽,但并非所有哮喘的孩子每天都有咳嗽癥狀。
2、容易疲勞。活動的時候會減慢速度,停止玩耍或變得容易激怒。
3、哮喘或哮鳴。呼氣的時候可聽到胸部或發出“吱吱”的聲音,醫學上稱為“哮鳴音”。
4、氣短或呼吸急促,運動時或不運動時都可能發生。
5、胸痛或胸悶。
6、嬰兒可能會有喂養障礙,吸吮時會發出“咕嚕”聲。
(你想每天都收到三甲醫院兒科專家指導的權威育兒科普嗎?長按上圖,掃碼)
(責任編輯:莫克豪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24 歲經常痛經一天,多泰脈血康膠囊
2024-10-28未按時服用逍遙丸,此藥作用及必服原因
2024-10-28康婦軟膏使用多久算一個療程?
2024-10-28老婆懷孕后能吃金雞膠囊嗎,對胎兒有影
2024-10-28如何辨別美卓樂甲潑尼龍的真偽
2024-10-28瘙癢伴少量黃色膿液及宮頸糜爛能否用藥
2024-10-28宮頸糜爛患者能否使用保婦康栓
2024-10-28同房后陰道有灼熱下墜感,檢查白帶能確
2024-10-28
熱門文章
產后康復全攻略,這些關鍵項目不可錯過
2024-10-28如何為寶寶準確測量身高
2024-10-25兒童換牙齒注意事項——護理、飲食與問題應對
2024-10-24寶寶厭食是什么原因?怎么辦
2024-10-23探究14歲少年身高的標準與影響因素
2024-10-22一個月寶寶怎么護理?專業指南來了!
2024-10-22一歲三個月寶寶食譜全解析:營養、美味與健康并重
2024-10-21一周歲寶寶營養食譜:成長營養全解析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