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心理的特點有哪些 嬰兒心理發展的三階段
如果孩子經常看到父母間的沖突,孩子會感到極大的不安與畏懼,幼小的心靈會埋下陰影,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父母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美好的婚姻,這會直接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以及影響社會化、人際關系等諸多方面,因此,對于嬰兒心理的特點,下面本文就進行詳細的敘述。
嬰兒心理的特點:
嬰兒一出生,就開始了對世界的認識,也開始了和別人的交往,突出表現在感覺的發生和視覺、聽覺的集中上。半歲以后,身體活動的范圍擴大,爽收可以模仿多種動作,出現語言的萌芽,可以發出許多重復的連續音節。到9-10個月后,因而已能聽懂一些詞,并且按承認的話去做一些動作。只是直到1歲,孩子能說的詞還是極少的。
1-3歲是真正形成人類心理特點時期。嬰兒在這是學會走路,開始說話,表現出表象思維和想象等人類所有的心理活動,出現獨立性,各種心理活動逐漸齊全。如1歲以前是語言發生后的準備階段。1-1.5歲的孩子初一理解語言階段。他能聽懂許多話,但是說出的不多,有的孩子甚至完全不說話。1.5歲以后,孩子有一個似乎是突然開口的階段,一下子就說得很好。2歲左右的孩子,雖然說話不成句,但總是喜歡嘰里咕嚕地說話,更喜歡模仿大人說話。到了3歲,能夠初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
與此同時,嬰兒的表象也發展起來。特別是1.5-2歲,當事物不在眼前時,嬰兒能夠在大腦中出現關于該事物的表象。表象的發生是嬰兒的認識后動出現重大的變化。記憶已不僅停留在再認那些重新出現的事物,還可以回憶起過去感知過的事物。表象的發生使嬰兒有可能產生想象。2歲左右的嬰兒已能夠拿著物體進行想象性活動。這是出現了游戲萌芽。人類典型的認識活動形式——思維,也是在這個時期發生的。這是孩子出現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比如,能夠把性別不同、年齡不同的人加以分類,主動叫“爺爺”、“奶奶”、“哥哥”、“姐姐”。在生活中,2歲以后孩子開始會講道理,對一些事情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只是這時候的思維還是非常具體的,而且只是在活動中進行。至此,嬰兒的認識過程——從感覺到思維都已形成。
此外,在孩子2-3歲,會出現獨立性的表現。獨立性出現時開始產生自我意識的明顯表現。這是孩子知道“我”和他人有區別,在語言上逐漸分清“你”、“我”,在行動上要“自己來”。獨立性的出現是嬰兒心里發展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最初心理發展成就的集中表現。它表明,嬰兒心理具備了人類的一切特點,才能夠有暨大的主觀能動性。嬰兒出生時固然已不同于動物,但只有發展到這個階段,才真正開始形成人類的全部心理機能。
據研究調查,胎兒時期寶寶心理活動有限,進入嬰兒期心理活動才能通過實踐得以體現,嬰兒心理的發展階段為:
初級階段——感知階段
所謂感知階段就是指心理學中的感覺、知覺階段,這也是心理發展的基礎。新生兒剛出生3、4個月時還不會走路,只能通過感覺器官去接觸和了解外界。所以,嬰兒心理教育的第一階段主要就是讓嬰兒多接觸環境。家長可以抱著孩子到處走走,讓孩子在安全情況下多觸碰物體。不會走的寶寶一般都只能躺在搖籃看到上方的物體,視野范圍有限。所以寶寶需要早點坐起來,這樣能看到躺著看不到的物體和色彩,視野范圍也更加開闊,有助于發育大腦。
中級階段——高級心理活動
經歷了初級的感知階段的發育,嬰兒的思維、情感、興趣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基礎。這一階段嬰兒開始學會爬行,爬行也成了嬰兒高級心理活動的助力。在初級階段,嬰兒無法移動,沒有思維、興趣等高級心理活動。但是,當嬰兒會爬行的時候,嬰兒會爬向想要到東西。比如喜歡某一種顏色,就會爬向那種物體,甚至在成功觸摸后變成情感體驗。研究表明,在嬰兒會直立行走前的5、6個月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而這個時期就是寶寶的爬行階段。一旦這個階段寶寶不會爬行,就可能出現感覺統合失調癥。
高級階段——簡單人際交往
這里所指的簡單人際交往不是成年人的交往,主要是寶寶的語言交流能力和直立行走的能力的配合。簡單交往階段離不開兩大基礎:語言和直立行走。所以,在寶寶適齡的時候進行科學的早教是很有必要的。寶寶通過直立行走去接觸物體,擴大了視野;通過語言去表達喜好,但是嬰兒的語言不會成句,成人無法理解,所以需要配合動作。
嬰兒的心理健康是受很多因素影響的,影響孩子健康心理建立的因素有:
家庭生活不和諧,父母經常爭吵
家庭成員之間融洽的關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礎。對于孩子來講,父母就是他的整個世界,是他生活的楷模。如果孩子經常看到父母間的沖突,孩子會感到極大的不安與畏懼。幼小的心靈會埋下陰影。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父母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美好的婚姻,這會直接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以及影響社會化、人際關系等諸多方面。
母親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情緒多變
母親是孩子最親密的接觸者,如果母親經常怕這怕那,多愁善感,那么就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做事與生活態度。只有母親本人的安全感和價值感足夠時,才不會常常產生焦慮。而自信、穩定、成熟、理智的養育態度,既能減少媽媽不必要的內心消耗,同時也會帶給孩子安全而平和的狀態與氣質。
孩子的心理營養未得到滿足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沒有得到行動上的自由、獨立與正常情緒的釋放。通常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成人很少考慮孩子的需求與愿望,孩子只能圍著成人的指揮棒、“晴雨表”來轉,孩子想去的地方、想玩的東西,經常被嚴令禁止,如:“太臟了”、“太危險了”等等。當成人高興時,拉過孩子不管是否愿意,又親又抱。不高興時,又嫌棄孩子話多,不愿理睬。有時還會拿“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等話語相威脅,有時還拿“許愿”來敷衍孩子。長此以往,就損傷了孩子探索新事物的動力,使孩子失去自我,對成人不信任,自身失去安全感。
(責任編輯:吳任飛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24 歲經常痛經一天,多泰脈血康膠囊
2024-10-28未按時服用逍遙丸,此藥作用及必服原因
2024-10-28康婦軟膏使用多久算一個療程?
2024-10-28老婆懷孕后能吃金雞膠囊嗎,對胎兒有影
2024-10-28如何辨別美卓樂甲潑尼龍的真偽
2024-10-28瘙癢伴少量黃色膿液及宮頸糜爛能否用藥
2024-10-28宮頸糜爛患者能否使用保婦康栓
2024-10-28同房后陰道有灼熱下墜感,檢查白帶能確
2024-10-28
熱門文章
產后康復全攻略,這些關鍵項目不可錯過
2024-10-28如何為寶寶準確測量身高
2024-10-25兒童換牙齒注意事項——護理、飲食與問題應對
2024-10-24寶寶厭食是什么原因?怎么辦
2024-10-23探究14歲少年身高的標準與影響因素
2024-10-22一個月寶寶怎么護理?專業指南來了!
2024-10-22一歲三個月寶寶食譜全解析:營養、美味與健康并重
2024-10-21一周歲寶寶營養食譜:成長營養全解析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