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后遺癥有哪些
調查發現,每年選擇剖腹產的女性越來越多,很多人做出此舉的原因是恐懼自然生產帶來的痛苦。但醫生提醒:相比自然生產的疼痛,剖腹產后遺癥要更加恐怖!那么剖腹產產后有哪些后遺癥?剖產后的危害有哪些?剖腹產該如何坐月子呢?
剖腹產的寶寶有哪些后遺癥
1。剖腹產男寶寶免疫力更低
有調查發現,剖腹產出生的男寶寶普遍比女寶寶免疫力差,為此也有產科專家對此研究并得出如下結論:女性本身X染色體在數量上要比男性多1個,而該染色體中有免疫球蛋白合成的基因,因此剖腹產出生的女寶寶要比男寶寶健康,更有免疫力。但是,自然分娩的寶寶免疫力卻不會有明顯差別。在免疫力和抗感染力方面,剖腹產寶寶都處于劣勢,繼而導致男寶和女寶的體質差異明顯。
2。剖腹產令“濕肺癥”寶寶增多
近年來,患上“濕肺癥”的新生兒正逐漸增加。研究表明,在患有該癥的新生兒中,超過70%都是經剖腹產出生。倘若病情嚴重,孩子很可能會死亡。一方面,如果新媽媽剖腹產,那么就沒有經過陣痛;另一方面,如果寶寶屬于早產,寶寶肺部就沒有辦法吸收到充足供養的肺內胎水。兩者交互影響,就導致剖腹產的嬰兒患上嚴重濕肺癥的概率比較大。建議準媽媽為了寶寶的健康,應以自然分娩為優先,而不盲目跟風剖腹產。
3。剖腹產寶寶更容易患哮喘
國外專家曾言明:雖然不能確切知道剖腹產的孩子比自然分娩的寶寶更容易患上哮喘的原因,但是極有可能是因為前者免疫功能以及肺部發育等方面發育不健全。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缺少荷爾蒙分泌。
4。分娩時用的麻醉藥可能危及胎寶寶的生命
如果是剖腹產的話,會用到抑制中樞系統的藥物,比如麻醉藥,鎮痛劑等等,藥物會借助胎盤侵入胎寶寶,而這些藥物對胎兒是不利的。麻醉藥等藥品會經2種不同的途徑對腹中孩子帶來不利:一種是以影響母體循環系統,來擾亂母體與胎兒的氣體交換;另一種是直接影響胎兒的氧氣供應等系統。
5。剖腹產兒容易患感統失調
思想控制不了行為,就是感統失調,引起該癥的因素之一便是剖腹產。自然分娩的寶寶都會有一個大腦和身體相互配合的過程,但是剖腹產的胎兒則沒有這個機會。
6。剖腹產兒易患小兒多動癥
有專家指出,因剖腹產干擾了神經接觸等感覺變化,所以剖腹產的寶寶更容易患上小兒多動癥,也比較容易患上類似多動癥的神經性精神疾病。
剖腹產的媽媽有哪些后遺癥
1。影響母子感情
研究發現,順產媽媽對孩子更有感情,更容易成為好媽媽。而剖腹產容易使母子親密度下降,因為女性在手術過程中,并不會經歷刺激子宮頸和產生荷爾蒙的過程,這也就是減少了母子最初的互動過程。
2。剖宮產切口妊娠
近年來,剖宮產切口妊娠患者人數呈上升趨勢,而做這個手術,跟宮外孕一樣有很高的危險系數。剖宮產切口妊娠,即剖腹產女性如果在兩年之內又一次成為準媽媽,孕囊會在瘢痕里著床孕育。如果此時選擇流產,容易導致出血量過大,危及母體生命;如果想要孩子,那么會傷害到胎兒性命。
3。嚴重傷害子宮
剖腹產會嚴重傷害到子宮。很多孕婦跟風,選擇剖腹產,認為剖腹產好處多,實則不然,剖腹產弊大于利。比如剖腹產需要打麻醉,而打麻醉對胎兒傷害極大;比如術后可能會有大出血、被感染的風險;再比如剖腹產的傷口恢復很慢,傷處持續疼痛,而且對以后的再孕和避孕都是極不方便的。所以除非情況不允許,否則最好不要選剖腹產。
4。難看的疤痕
剖腹產后,即使醫師技術再好,也會在產婦腹部留下一道很難看的傷疤,并且這傷疤是極其不容易去除的。想要美麗,沒有疤痕,最好的方法就是選擇自然分娩。
5。肺動脈栓塞
倘若身體沒有異樣,自然分娩的女性產后48小時就可以適度起身活動了。但是剖腹產的產婦就不一樣了,她們有的因為怕腹部傷口疼,會在剖腹產后的七天內都躺在床上不下地,然而這是非常不理智的。因為產后不活動,容易導致肺動脈檢塞。產婦在臨盆的那段時間,因為血液粘稠度的增加,使其血流速度也會減慢,再加上產后要補充營養,會吃些太油的食品,如果再不活動一下,形成深靜脈血檢的概率就極大,深靜脈血檢一脫落,就容易使肺動脈栓塞。
(責任編輯:姚曉珠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24 歲經常痛經一天,多泰脈血康膠囊
2024-10-28未按時服用逍遙丸,此藥作用及必服原因
2024-10-28康婦軟膏使用多久算一個療程?
2024-10-28老婆懷孕后能吃金雞膠囊嗎,對胎兒有影
2024-10-28如何辨別美卓樂甲潑尼龍的真偽
2024-10-28瘙癢伴少量黃色膿液及宮頸糜爛能否用藥
2024-10-28宮頸糜爛患者能否使用保婦康栓
2024-10-28同房后陰道有灼熱下墜感,檢查白帶能確
2024-10-28
熱門文章
產后康復全攻略,這些關鍵項目不可錯過
2024-10-28如何為寶寶準確測量身高
2024-10-25兒童換牙齒注意事項——護理、飲食與問題應對
2024-10-24寶寶厭食是什么原因?怎么辦
2024-10-23探究14歲少年身高的標準與影響因素
2024-10-22一個月寶寶怎么護理?專業指南來了!
2024-10-22一歲三個月寶寶食譜全解析:營養、美味與健康并重
2024-10-21一周歲寶寶營養食譜:成長營養全解析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