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孤獨癥
(一)孤獨癥發展簡史
孤獨癥也稱為自閉癥,并非現在才出現的。早在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侯論》就記載“昏塞”,宋代錢乙提出“五遲”,明代薛鎧提出“五軟”,這些概念與現在孤獨癥的表現很像。國外早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就曾報道過孤獨癥表現的兒童。但直到1943年美國兒童精神病醫生利奧·肯納(Leo Kanner)在他的論文里首次描述了11名特殊兒童,并把這類特殊的兒童稱為“情緒交往的孤獨性障礙”及“嬰幼兒孤獨癥”。當時,利奧·肯納描述這些兒童,都具有以下特征:他們拒絕交往,不說話或以自己的方式喃喃自語,對周圍環境有相當或極端固定的要求。
現今,隨著科學的發展和認識的提升,我們意識到孤獨癥不是單一的疾病,而是譜系障礙,孤獨癥譜系障礙包括孤獨癥、阿斯伯格綜合癥、未分類的廣泛性發育障礙等,并且有些兒童并不“孤獨”,甚至有很強烈的與人溝通的愿望,只是缺乏溝通的技巧而已。但是“孤獨癥”一詞一直沿用至今。在我們國內,常常使用“孤獨癥”一詞替代“孤獨癥譜系障礙”,使用“典型孤獨癥”替代孤獨癥譜系障礙中孤獨癥這一亞分類,使用“不典型孤獨癥”替代“未分類的廣泛性發育障礙”。
(二)孤獨癥的患病率
過去認為孤獨癥是非常罕見的,患病率只有1‰,但近些年來,孤獨癥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據最新歐美國家的權威報道,孤獨癥患病率高達1%。國內尚缺乏權威的報道,目前尚無報道不同地區的患病率有顯著差別,因此,可以以1%的患病率來推斷我國目前有近千萬孤獨癥人士,其中孤獨癥兒童有兩三百萬。
孤獨癥患病率不斷增加,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對孤獨癥的認識加深,檢出率提升了。
(三)孤獨癥的病因
![](http://img.familydoctor.com.cn/cms/20140616/201406161149295817.jpg)
大腦與自閉癥相關的區域
曾經一度,孤獨癥被認為是父母親過于冷漠所致,并將這些冷漠的母親稱為“冰箱母親”。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生物學因素在孤獨癥的發病中有重要的作用,而父母的教育和背景等因素與孤獨癥的發病無關。
目前,關于孤獨癥的確切的生物學病因尚未明確,不過,綜合過往的研究,孤獨癥是在一定的遺傳背景下,由遺傳因素與外在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責任編輯:王春蘭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霉菌性陰道炎致陰道口反復瘙癢如何應對
2024-10-28人流后復查 B 超顯示宮腔積液嚴重嗎
2024-10-28哪里能治好前庭大腺囊腫?
2024-10-28宮頸息肉術前 HPV 檢查陽性值 1
2024-10-28服用白云山消渴丸后多久能懷孕
2024-10-2827 歲男性用少腹逐瘀顆粒對懷小孩有
2024-10-28購買很多金雞膠囊在家保存需注意什么
2024-10-28太太哺乳期,丈夫能吃萘哌地爾片嗎
2024-10-28
熱門文章
產后康復全攻略,這些關鍵項目不可錯過
2024-10-28如何為寶寶準確測量身高
2024-10-25兒童換牙齒注意事項——護理、飲食與問題應對
2024-10-24寶寶厭食是什么原因?怎么辦
2024-10-23探究14歲少年身高的標準與影響因素
2024-10-22一個月寶寶怎么護理?專業指南來了!
2024-10-22一歲三個月寶寶食譜全解析:營養、美味與健康并重
2024-10-21一周歲寶寶營養食譜:成長營養全解析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