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琳:警惕!別讓剖宮產成為分娩習慣
近年來,我國剖宮產率不斷增高,或許“我們是從媽媽的肚子上生出來的”這樣的誤區將成為將來孩子的常識,這也許是所有婦產專家和圍產專家的不愿看到的一幕,也可能成為我們的悲哀。4月12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產科副主任余琳在廣東省醫師協會圍產醫學醫師分會與香港中文大學、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聯合舉辦的國內首屆降低剖宮產率專題技術強化培訓班上,接受家庭醫生在線采訪時,一再強調剖宮產率增高跟人們的認識誤區有關,宣傳自然分娩的好處、提高孕產婦的認識很重要。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產科副主任 余琳副主任醫師
剖宮產率增高與孕產婦認識有關
據調查顯示,中國剖宮產率近50%,居世界第一位,廣醫三院是廣州重癥孕產婦救治中心,每年有許多重癥孕婦,剖宮產率保持在40%,沒有達到中國的平均水平,但是這樣的數字仍然令人擔憂。我國剖宮產率居高不下與醫療技術、醫生、孕產婦都有關系。作為產科醫生,為產婦剖宮產是不可避免,但是經手那么多剖宮產手術,余琳醫生有時會產生深深的無力感。當產婦的條件符合自然分娩,醫生也解釋了一堆自然分娩的好處和剖宮產的危害時,有些產婦依然堅持剖宮產,“我媽媽是剖宮產,我也是剖宮產,我們不是都好好的。”面對此景余琳醫師很無奈。
剖宮產率增高根源是政策?
20世紀70年代之前,我國剖宮產率僅在5%左右,80年代以后快速上升至30%-40%,90年代幾乎達到40%-60%,這一變化與“計劃生育”有關系嗎?余琳醫師認為孕產婦選擇分娩方式與政策變化不無關系。實施計劃生育,提倡優生優育,只生一個好,所以每對夫妻都很重視自己唯一的寶寶,就怕出一絲差錯。剖宮產很大程度上可以減少難產的風險,所以成為很多產婦的首選。
“一胎剖宮產,永遠剖宮產”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所以降低剖宮產率的第一步是降低第一胎剖宮產率。很多產婦沒有去考慮剖宮產產后風險及對生二胎的影響,是因為沒有機會再生二胎。而隨著“二胎”政策的實施,一批有資格生二胎的媽媽不得不考慮第一胎的分娩方式,這將是促進自然分娩的契機。那么,降低第一胎剖宮產率可采取哪些措施呢?
降低初次剖宮產率的有效措施:
對策一:最關鍵的是發揮醫院的作用。各個醫院需制訂自己的降低剖宮產率的措施,包括分析剖宮產率的構成比例、影響因素、干預措施和專業研究。
對策二:加強溝通及宣教,了解分娩知識。使孕產婦及其家庭能通過不同途徑準確了解陰道分娩與剖宮產分娩利弊的健康信息。
對策三:完善產房的助產士接產體系 ,開展助產技術培訓。
對策四:提供陰道分娩與剖宮產同等的醫療保險。保障難產接生,產程觀察等的技術價值。
一胎剖宮產 二胎可順產
很多一胎剖宮產,二胎還是選擇剖宮產的媽媽是因為害怕出現子宮破裂的現象。余琳醫師解釋,出現子宮破裂與之前剖宮產的切口部位、剖宮產的次數有關。事實上,疤痕宮也可以自然分娩,只是在分娩前會做詳細的評估:
1、疤痕宮媽媽在分娩需提前入院做評估。
2、詳細了解第一次剖宮產的情況,包括第一次剖宮產的原因,例如是因為羊水問題還是骨盆問題;第一次剖宮產后身體恢復情況;第一次剖宮產后刀口愈合情況等。
3、了解兩次分娩的間隔時間。建議兩次分娩的時間間隔為2-4年,至少是18個月,這時疤痕恢復的彈性比較好。但也不提倡間隔時間太久。若兩次分娩時間間隔不足一年,個人認為剖宮產會更安全些。
專家介紹:
余琳: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產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從事婦產科工作十余年,對圍產醫學、高危妊娠深有經驗,擅長危急重癥孕產婦急救以及妊娠合并代謝性疾病的處理;能熟練掌握婦產科常見疾病的診治以及各類手術操作,熟悉婦產科疑難病例的分析以及危重癥病人的搶救;組織進行危重癥病人的搶救,思路清晰,應急能力強。
家庭醫生在線(m.zpeb.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
(責任編輯:張琴琴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生完孩子陰道松弛的修復方法有哪些
2024-10-29吃調經促孕丸期間能否備孕?
2024-10-29某種藥的服用時間、副作用及能否長期用
2024-10-29兒童用藥普利莫、復可托、核酪口服液如
2024-10-29服用云南白藥保險子后對奶水有無影響
2024-10-29剛懷孕出血,開了黃體酮,能一起吃嗎?
2024-10-29喂奶期間能否使用甲硝唑陰道泡騰片?
2024-10-29孕婦吃藥是否一定有副作用對胎兒不好?
2024-10-29
熱門文章
產后康復全攻略,這些關鍵項目不可錯過
2024-10-28如何為寶寶準確測量身高
2024-10-25兒童換牙齒注意事項——護理、飲食與問題應對
2024-10-24寶寶厭食是什么原因?怎么辦
2024-10-23探究14歲少年身高的標準與影響因素
2024-10-22一個月寶寶怎么護理?專業指南來了!
2024-10-22一歲三個月寶寶食譜全解析:營養、美味與健康并重
2024-10-21一周歲寶寶營養食譜:成長營養全解析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