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兒被領養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
目前,社會上不少人想領養地震孤兒,領養家庭的成員本身有一個心理調適的過程。本文指出孤兒在被領養期間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希望他們對此有充分預知。這些心理問題主要有:
1.被憐憫感。由于社會輿論的負面影響及媒體的過度渲染,社會上普遍對孤兒抱有同情心理,但同情如果得不到恰當的表現,反而會加重孤兒的被憐憫感,從而加重孤兒的心理負擔。因而,領養者不要對其有過于特別的照顧,避免其有多余的想法。
2.多余感。由于領養的家庭多數是條件較好的城市家庭,基本上過著物質條件與原來相比較優裕的生活,不需要孤兒為家庭做什么。這樣會使孤兒覺得自己對新的家庭一點貢獻沒有。所以,可以根據孤兒個人好惡,適當讓他做些家務,使他感覺到自己在這個家庭中的價值。
3.易感、多疑。孤兒在與養父母尚未建立絕對信任關系前,往往存在一定的戒備和試探心理,對養父母的喜怒哀樂及一言一行極為敏感。養父母一生氣,孤兒就很容易想七想八,而且會很自責,總以為自己做錯了什么。所以,對孤兒要細心一些,多一些寬容與耐心,同時也要讓孤兒了解每位家庭成員的個性和脾氣。
4.自閉,社交恐怖。這一點是與上述幾點互為聯系的,主要由自卑心理及引起。心理學家艾里克森提出的著名的心理成長“八階段論”,認為1.5歲前兒童心理處于基本信賴與不信賴的矛盾活動中(BasicTrustvs.Mistrust),1-3歲兒童心理處于發展自主性與羞愧、懷疑(Autonomyvs.Shame&Doubt)階段,3-6歲處于發展主動性與內疚(Initiativevs.Guilt)階段,6-12歲處于發展勤勉與自卑(Industryvs.Inferiority)階段。這說明認識各階段兒童的心理與個性發展特點,加強有針對性的引導的重要性。當然,僅憑養父母的努力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要避免出現自卑等心理問題,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高度默契和共同努力。首要的是幫助孤兒建立正確的認知和重樹信心。
5.間歇性“災難重現”。這屬于地震后遺癥。由于創傷太大,孤兒短期內由于害怕重復創傷經歷,有選擇性地失憶。但一段時間以后,這種創傷情境與體驗有可能從潛意識中調出來,呈間歇性“災難重現”,嚴重時會產生驚恐并發生理抽搐現象。所以在心理準備充分的情況下,可以盡早讓孤兒逐步回憶,并描述出心中的恐怖體驗,平時也啟發他們用寫日記、寫博客、繪畫等方式釋放心中的恐懼。
(責任編輯: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婦科再造丸能治月經量少嗎?有何功效?
2024-10-27麻栗坡縣哪家醫院治療外陰白斑效果佳?
2024-10-27嘉興市治療子宮內膜癌哪家醫院好
2024-10-27此次月經量特別少,有何藥可治療?
2024-10-27月經延遲一月才來是何原因
2024-10-27潔爾陰洗液如何用于陰道內部沖洗
2024-10-27如何選擇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醫院
2024-10-27安坤贊育丸有何功效?
2024-10-27
熱門文章
產后康復全攻略,這些關鍵項目不可錯過
2024-10-28如何為寶寶準確測量身高
2024-10-25兒童換牙齒注意事項——護理、飲食與問題應對
2024-10-24寶寶厭食是什么原因?怎么辦
2024-10-23探究14歲少年身高的標準與影響因素
2024-10-22一個月寶寶怎么護理?專業指南來了!
2024-10-22一歲三個月寶寶食譜全解析:營養、美味與健康并重
2024-10-21一周歲寶寶營養食譜:成長營養全解析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