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除四分一舌頭后復發轉移,42歲男子如何實現無瘤生存?
確診為“舌鱗癌”后,深圳市民阿袁(化名)42年的人生,被分割成上下半場:
上半場,這位兩個孩子的“八零后”父親,熱愛家庭,干練灑脫,平時經常與朋友們喝工夫茶、吃飯吹水打斯諾克;
下半場,切除四分之一的舌頭,經歷了腫瘤復發、四次手術、免疫聯合治療,目前處于DFS(無瘤生存期)兩年的他,遇挫更強,依然是“整條街最靚的仔”。
舌鱗癌是頭頸部腫瘤的一種。最新數據顯示,頭頸部腫瘤在我國男性中的發生率居惡性腫瘤的第6位,而公眾對科學預防與規范治療知識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
7月27日是“世界頭頸腫瘤日”,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頭頸外科劉巍巍副主任醫師指出,頭頸部腫瘤是一個大家族,包括舌癌等口腔腫瘤、甲狀腺癌、喉癌、唾液腺腫瘤以及鼻咽癌等,涉及頭頸部多個重要器官,影響患者顏面外形、呼吸、吞咽、發聲等重要功能,治療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對患者及其家庭也會造成嚴重打擊。
對于阿袁來說,他的抗癌路起步并不順暢,但如今能走得這么遠,得益于自己和家庭的堅持,遇到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以及運用創新療法。
他的抗癌心路或許能對與他同病相憐的患者有所啟發:治療中即使一度遭遇折戟沉沙,也不要悲觀沮喪,輕言放棄,因為在醫生的全力相助下,命運的轉機或許就在前方。
因腫瘤切除四分之一舌頭 不到半年卻復發轉移
仲夏的深圳街邊,陽光透過樹蔭灑落阿袁的肩頭。球拍在他手中靈活出擊,身手矯健又瀟灑。“我不說出來的話,你能看出來我得過舌癌,還復發了,差點沒命嗎?”他灑脫地告訴筆者。
2020年4月,舌頭潰瘍久久不好,讓愛喝工夫茶的阿袁感到不妙。去深圳一家醫院檢查后,噩耗很快襲來——他得了舌鱗狀細胞癌。他立即到廣州的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向頭頸外科劉巍巍副主任醫師求醫,隨后住院進行手術。
腫瘤盤踞了他四分之一的舌頭。完整切除腫瘤后,醫生從他的手臂上“借用”一塊皮瓣,巧妙地為他進行舌體重建。手術后一個星期,他就出院了。
險些因舌癌失去語言功能的阿袁心有余悸。在家休養的他本以為人生最難的關已經度過了。沒想到腫瘤并不肯放棄他,不到3個月,阿袁再次被它纏上。
“我發現腫瘤復發了,脖子這里的淋巴結明顯腫大。”阿袁回憶,妻子沒有任何猶豫,把年幼的兩個孩子托付給老人照顧后,果斷地立即陪他回到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向劉巍巍副主任醫師求助。
“手術切得這么干凈,他卻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出現頸部淋巴結多發轉移,還有一些皮下結節。這對患者的預后不是一個好兆頭。”劉巍巍副主任醫師介紹,對于這樣一位局部轉移患者,考慮到手術范圍會比較大,他決定為阿袁調整治療方案,來盡快控制腫瘤的蔓延。
然而,這次腫瘤已經沒有耐心再做任何偽裝,不到一個月的工夫就肆意地瘋長起來。
阿袁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短時間內復發,意味著原有治療方案對他身上的腫瘤已經束手無策。
“最難的時候,一個多月他瘦了接近20公斤,走50米路都要停下來歇一歇。血壓收縮壓才68。治療的時候還有不良反應,嘴巴張不開,因為里面全部爛掉了,吃不了東西,有時候想順利地喝口水都難!”阿袁的妻子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依然會心痛落淚。
在妻子擔憂的目光中,這個內心要強的漢子,把所有的眼淚吞了下去。他想要活下去,繼續支撐幸福的小家庭。
醫患攜手同探索 實現無瘤生存
2021年5月,根據病情的進展,劉巍巍副主任醫師為他詳細分析了治療的困難和可能的治療方向,建議他改用全新的治療方案——免疫治療。當時,免疫治療在口腔癌領域的運用尚屬新鮮事物,醫生也需要和患者一起放手一搏,邊做邊探索。
“免疫治療的原理,可以說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針對癌癥細胞進化出的逃避機體免疫打擊的能力,通過運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提高免疫系統對癌癥細胞的識別能力,抑制甚至阻斷癌癥細胞的免疫逃逸。”劉巍巍副主任醫師解釋,對于復發轉移的病人來說,病情得到控制后,再施展手術進行切除,就能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好的療效。
阿袁一家人討論后,決定選擇免疫治療。這一新療法在阿袁身上取得驚人的效果:腫瘤隨之龜縮,手術也得以順利進行。如今,經過持續用藥,阿袁處于 DFS(無瘤生存)期,已保持兩年。
腫瘤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跡依然深刻:切除被腫瘤侵襲的頸部淋巴結后,他無法輕松地趴下去打心愛的斯諾克,手臂上的疤痕也清晰地提醒,他擁有一段特別的經歷。
“這一路走來,我也見過不少病友,相處著,聊著天,過幾天人就沒了。我確實很幸運。”阿袁已經平靜地說起那段艱辛的日子,他復診時常將這段心路歷程分享給病友們:“我當時能挺過來,只有一個想法,千萬不能放棄,一定要堅持到底。其他的東西,想多了也沒用。在治療方面,我們一心一意聽醫生的!”
出院時,劉巍巍副主任醫師送給他一段寄語:定期復查,積極鍛煉,笑對生活。如今的阿袁,不能打斯諾克,就學打羽毛球、乒乓球,既能改善頸部神經功能,又能促進體能恢復,改善胃口,讓陽光灑滿心底。
頭頸部腫瘤的第一次治療 需要經過慎重考慮
“頭頸部腫瘤是比較常見的腫瘤,發生在口腔、鼻腔、咽喉部。在我國南方地區,頭頸部腫瘤發病率較高。”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頭頸外科劉巍巍副主任醫師指出,總的說來,頭頸部腫瘤的治療方式主要有手術、放射治療和藥物治療。對不同的分期的頭頸癌,可以對上述三種治療方式采取“排兵布陣”有序組合。
以頭頸部腫瘤中常見的鱗狀細胞癌(簡稱鱗癌)為例,早發現早干預,對于良好的預后至關重要。腫瘤本身的生物學特性,也會影響著復發轉移的風險。有些患者即使早發現早治療,但因腫瘤特點,也容易復發轉移。劉巍巍副主任醫師曾接診過30多例早期病例,因腫瘤“太惡”,盡管發現和治療的時機早,規范處理,但患者仍然走向了多處轉移、甚至死亡的結局。
“和其他腫瘤相比,雖然頭頸部癌的總體治療效果良好,但受腫瘤生長位置的影響,治療后患者會出現明顯的功能障礙,例如會影響到咀嚼、吞咽、進食甚至說話,這就導致治療方式的選擇會更加重要。”劉巍巍副主任醫師指出,患者的第一次治療,采取何種治療方式,如何組合排序都需要經過慎重考慮。
對于初治患者來說,一旦治療過程中出現波折,容易深受打擊。其實,抗癌非坦途,波折起伏是常事。劉巍巍副主任醫師表示,像阿袁這樣在治療中堅定信心,也得到了家人的關愛和全力支持,最終勇敢地嘗試新的免疫治療方案,為堅持抗癌創造了最有利的條件。
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是醫生患者之間的配合,不僅僅是在治療決策上的信任與支持,更是在心理上的并肩而行。
“尊重患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在治療的每一個節點都很重要。”劉巍巍副主任醫師認為,跟患者徹底認真的分析病情,從他的情況找到一些特殊點,通過對專業領域最新動態的追蹤,為患者提供幾個治療方案,讓患者有選擇的余地。對醫生而言,這一過程既是專業能力的體現,也同樣需要對患者的尊重和耐心,唯有此,才能更好地搭建醫患信任之橋。
“作為醫者來說,一個最好的治療方案,不是寧選‘華山一條路’一味險中求勝,而是從患者的具體情況出發,為患者考慮周到,并通過有效的溝通,得到患者的認可的方案。”劉巍巍副主任醫師坦言,在面對復發轉移、治療失敗的時刻不要放棄,積極尋求、依據更新的醫學證據,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的選擇,能夠爭取比現在更好的治療效果。
正如現代臨床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所說:“醫學是一門不確定的科學和可能性的藝術。”在與患者攜手而行的路上,在面對復雜病情、迎接全新挑戰的過程中,醫生必須時刻接受不確定性的挑戰,才能為患者提供更多的生存機會,進而在專業領域走得更深。
【專家簡介】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頭頸外科
劉巍巍副主任醫師
頭頸及甲狀腺腫瘤診斷和外科治療專家。2002年獲得中山大學臨床腫瘤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頭頸外科副主任醫師。
2005年和2010年分別于香港中文大學威爾斯親王醫院和美國德州大學MD Anderson癌癥中心做訪問學者進修學習。
在國外SCI和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30篇。參加編寫腫瘤學專著2部,參加編寫腫瘤學教科書1部。主持和參與多項省部級科研課題。
目前主要從事甲狀腺癌、口腔頜面腫瘤、鼻顱底腫瘤以及喉咽部腫瘤的外科治療。技術專長包括游離皮瓣修復重建,內鏡微創外科以及頸部大血管外科。
家庭醫生在線(m.zpeb.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
(責任編輯:科聞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睪丸癌的腫塊通常在何處,質地怎樣?
2024-10-20男朋友爸爸胃癌晚期報告看不懂,求解釋
2024-10-20睪丸癌從初期發展到晚期通常需要多久?
2024-10-20甲狀腺癌手術后病人的預后情況如何?
2024-10-20嬰兒淋巴管瘤是怎樣形成的及如何治療
2024-10-20如何判斷是否為外陰腫瘤
2024-10-20口咽部腫瘤患者的飲食選擇有哪些?
2024-10-20患有小葉增生和纖維瘤能否食用阿膠?
2024-10-20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