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邦晗 主任醫師教授
廣東省中醫院急診科
中西醫結合治療臨床表現為心慌、胸悶、胸痛、頭暈、失眠、自汗盜汗、呼吸困難、水腫、咳嗽、消渴等內科病癥,包括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壓、高脂血癥、心肌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睡眠障礙及各種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對常見慢性病的防治和中醫藥養生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醫生介紹
中醫內科主任醫師,臨床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中醫院急診后備學科帶頭,急診大科主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青年名中醫。兼任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急診分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專業委員會常委、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急診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副主委、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急診與災難應急專業委員會副主委、廣東省胸痛中心協會常務理事、廣東省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常委等。
先后師從全國名老中醫馬智教授、陳紹宏教授和陳鏡合教授。中西醫基礎理論扎實,急診急救臨床經驗豐富,尤其擅長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救治內科急危重癥如急性心力衰竭、高血壓急癥、呼吸衰竭、膿毒癥休克等。在急危重癥的中醫辨治時強調抓主要矛盾;重視疾病的核心病機,針對核心病機遣方用藥;組方用方時強調遵守經方的同時結合時方,遵古而不泥古。
在冠心病的診治方面尤有心得,創新地提出了“危險證候”的概念。研究認為冠心病的危險證型是氣虛證、血瘀證和痰濁證;冠脈介入后再狹窄的危險證型是痰濁證和血瘀證。“危險證候”的理論與實踐得到了廣泛認同。總結出治療心律失常的經驗方――“三參連松飲”,并提出緊急心律失常處理的中西醫策略。在心力衰竭的診治中,結合中醫藥學的循證證據提出了以“芪藶強心膠囊”為基礎的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作為急診科主任,重視團隊建設,提出“開始正確”作為急診學科的基礎臨床思維。所帶領的急診團隊能熟練使用中西醫兩套理論體系和急救手段,急救能力不僅在中醫院名列前茅,綜合急救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了西醫同行的認可。
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主編《慢性病養生指導》系列專著2部,副主編專著4部,參編教材5部。主持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6項,參加國家十一五支撐計劃項目3項。獲省部級獎項4項。熱心傳播健康和急救知識,多次受邀請到廣東省內的多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街道社區進行健康講座,受到廣泛好評。
詳細»- Q:
- A:
感染性休克早期,患者多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癥狀:神志清、煩躁、焦慮、神情緊張,面色和皮膚蒼白,口唇和甲床輕度紫紺,肢端濕冷,少數患者皮膚比較溫暖干燥,即高排低...詳細»
- Q:
- A:
感染性休克的發病機制:神經-內分泌和體液因子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內皮細胞炎癥反應,血管通透性增加;心肌抑制;凝血纖溶調節紊亂。臨床上不同階段的休克可分別以血流...詳細»
- Q:
- A:
感染性休克的搶救原則控制感染包括盡早處理原發病灶;改善全身情況,增強免疫力。補充血容量嚴重感染的病人,在休克未發生以前,已存在血容量不足,休克后血容量不足更...詳細»
- Q:
- A:
感染性休克預防首先要積極防治感染和各種容易引起感染性休克的疾病,例如敗血癥、細菌性痢疾、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腹膜炎等。做好外傷的現場處理,如及時止血、鎮...詳細»
- Q:
- A:
感染性休克護理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監測生命體征,監測脈搏、血壓、呼吸和體溫,意識狀態,皮膚色澤及肢端溫度,詳細記錄尿量.輸液過程的護理.積極控制感染.心理護理...詳細»
- Q:
- A:
感染性休克檢查乙醇膠試驗、心電圖、血液生化六項檢查、白細胞計數、腎功能檢查、尿常規、二氧化碳結合力、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血清乳酸脫氫酶同工酶、血小板計數、凝血...詳細»
- Q:
- A:
嚴重感染性休克保持呼吸道通暢,休克病人都處于缺氧狀態,維持呼吸功能非常重要,故需常規吸入氧氣。保持病人安靜,避免搬動病人。觀察病人神志、皮膚色澤,定時測量體...詳細»
- Q:
- A:
你好,要知道代謝性酸中毒是會出現心跳過速、心律失常、呼吸急促、腹痛、呼吸異常、腎性骨質軟化、代謝性酸中毒、心悸、新陳代謝低下等癥狀,是會嚴重的影響到正常的生...詳細»
- Q:
- A:
你好,代謝性酸中毒、代償情況、嚴重程度以及是否合并其他水電解質酸堿紊亂決定預后。輕者可無癥狀,或僅感疲乏無力、呼吸稍促、胃納不佳等;重者可出現Kussmau...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