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糖尿病患病人數約為2000 多萬,另有近2000 萬人處于糖尿病前期的“臨界人群”。從發現糖耐量異常到臨床診斷為糖尿病,中間可能長達十多年,甚至數十年,因此如何進行篩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除了之前推薦的以空腹血糖來檢定空腹血糖代謝障礙,現在還有更多其他的糖尿病組織推薦進行口服糖耐量試驗來檢測患糖尿病的危險。諸多研究結果顯示,口服糖耐量試驗是一個更好的篩選試驗。
通過采用一系列強化的生活方式干預療法可以降低處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轉變為糖尿病的幾率。一項糖尿病預防計劃所做的研究顯示:當一個研究對象達到包括總脂肪及飽和脂肪攝入量減少、膳食纖維攝入量增加、運動量增加并減輕體重在內的各項目標后,其隨后糖尿病的發病率降低。因此以促進減重和增加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生活方式干預,應該始終是糖尿病管理的一部分。在“中美糖尿病論壇”上,長海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鄒大進教授指出,生活干預很難長期堅持,特別是在當今物質豐富、生活節奏快和精神壓力大的生活狀態下,現代人更難以通過生活方式的干預來改善高血糖的問題,而體重的反彈也更加限制了生活方式對控制血糖長期、有效的干預。實際上通過飲食控制與運動,血糖達標率不到10%。
2型糖尿病是個進展性疾病,人體胰島素分泌的功能將隨著疾病的發展而產生進行性衰退,如果不及時治療,反而會延誤治療時機。血糖控制宜早不宜遲,還因為它有個后續效應,一旦高血糖,蛋白發生糖化反應,線粒體損傷,需要3-5年的時間才能修復。因此,由美國糖尿病學會和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聯合發布的2型糖尿病最新治療方案呼吁采用更為積極的治療方案,即患者在初始治療階段時就要使用生活方式干預與二甲雙胍藥物同時治療,并且二甲雙胍治療還貫穿在2型糖尿病發展的各個治療階段。二甲雙胍片是糖尿病的經典用藥,使用50年來被大規模臨床研究證明,可降低心血管并發癥和死亡率。對生活方式干預和最大耐受劑量的二甲雙胍聯合使用沒有達到治療目標的2型糖尿病病人,應采用更為積極的治療方案,使用胰島素與二甲雙胍合并治療。胰島素是高效且經濟的治療選擇,但其主要的副作用是體重增加和低血糖。兩者聯合使用在作用機制上有協同作用。首先,胰島素直接補充外源性胰島素。二甲雙胍則通過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減少肝糖輸出起到相應的作用。其次,二甲雙胍與胰島素的聯合治療可以減少胰島素導致體重增加的趨勢。此外二甲雙胍不會導致低血糖,還可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降低大血管病變發生的危險性,應貫穿于2型糖尿病治療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