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并沒有糖尿病的婦女,在懷孕期間發生葡萄糖耐受性異常時,就稱為“妊娠糖尿病”,這種病癥可能引起胎兒先天性畸形、新生兒血糖過低及呼吸窘迫癥、死胎、羊水過多、早產、孕婦泌尿道感染、頭痛等,不但影響胎兒發育,也危害母親健康,因此,孕婦在懷孕期間檢查是否有糖尿病是很重要的。孕婦年齡超過30歲,家族中曾經有人患過糖尿病,孕婦本身較為肥胖,曾孕育過有巨嬰癥、羊水過多癥的嬰兒時,應高度警惕患此病的可能。通常孕婦于妊娠24~28周時,經過口服50 克的葡萄糖篩檢及100克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測出空腹、餐后1小時、2小時及3小時之血糖濃度,若發現其中至少有兩項數值高于標準值時〔空腹,105毫克/分升;餐后1小時,5.8mmol/L(190毫克/分升);餐后2小時,9.2mmol/L(165毫克/分升);餐后3小時,8.0mmol/L(145毫克/分升)〕,則可診斷為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患者營養需求與正常孕婦相同,只不過必須更注意熱量的攝取、營養素的分配比例及餐次的分配。此外,應避免甜食及高油食物的攝取,并增加膳食纖維。目的是為了提供母體與胎兒足夠的熱量及營養素,使母體及胎兒能適當地增加體重,符合理想的血糖控制、預防妊娠毒血癥及減少早產、流產與難產的發生。
飲食上一般應遵循六大原則:
(1)注意熱量需求
妊娠初期不需要特別增加熱量,中、后期必須依照孕前所需的熱量,再增加每天300大卡。還要注意孕期中不宜減重。
(2)注意餐次分配
為維持血糖值平穩及避免酮血癥之發生,餐次的分配非常重要。因為一次進食大量食物會造成血糖快速上升,且母體空腹太久時,容易產生酮體,所以建議少量多餐,將每天應攝取的食物分成5~6餐。睡前要補充點心,避免晚餐與隔天早餐的時間相距過長。
(3)攝取正確糖類
糖類的攝取是為提供熱量、維持代謝正常,并避免酮體產生。孕婦不應完全不吃飯,而是應盡量避免飲食有蔗糖、砂糖、果糖、 葡萄糖、冰糖、蜂蜜、麥芽糖之含糖飲料及甜食,如有需要可加少許糖,但應選用對胎兒無害的成分。盡量選擇纖維含量較高的未精制主食,可更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妊娠糖尿病孕婦早晨的血糖值較高,因此早餐淀粉類食物的含量必須較少。
(4)注重蛋白質攝取
如果在孕前已攝取足夠營養,則妊娠初期不需增加蛋白質攝取量,妊娠中期、后期每天需增加蛋白質的量各為6克、12克,其中一半是來自蛋、牛奶、深紅色肉類、魚類、豆漿及豆腐等豆制品的高生理價值蛋白質。每天至少喝兩杯牛奶,以獲得足夠鈣質,但不能將牛奶當水喝,以免血糖過高。
(5)油脂類要注意
烹調用油以植物油為主。
(6)多攝取纖維質
在可攝取的份量范圍內,多攝取高纖維食物,如:以糙米或五谷米飯取代白米飯、增加蔬菜的攝取量、吃新鮮水果而勿喝果汁等,如此可延緩血糖的升高,幫助血糖的控制,也比較有飽足感。但不可無限量地吃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