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魚精蛋白注射液”有“救命藥”之稱,是心臟外科手術必備藥。然而從今年下半年起,南京、廣州、濟南、武漢、南通、北京等地醫療機構紛紛告急,甚至出現手術積壓。 |
上海第一生化稱,魚精蛋白原料原由青島一家企業生產供貨,但由于近年上游供貨成本持續上漲,去年底決定魚精蛋白原料由公司自制。因為新制原料需三個月質量穩定性考察,所以出現了魚精蛋白制劑階段性產量減少的狀況。另有業內人士表示,2010年版中國藥典對原料標準、生產工藝和穩定性要求都有所提高,也使其生產難度加大。這些綜合原因導致了此次藥品出現暫時性緊缺。 |
全國只有三家企業有資質生產這種生物制劑。有批文的多多藥業一名銷售經理也稱,“一直沒生產,現在缺貨,以后可能會生產,但不確定。”北京悅康藥業近日已經恢復生產該藥,首批藥品已于上周供應給北京醫院,但是由于產量有限,目前難以向全國其他地方供貨。上海第一生化也表示,“魚精蛋白長期維持每支十幾元的低廉售價,影響了相關藥企生產的積極性。”“魚精蛋白”售價低廉利潤太薄是企業不愿意生產的主因。
醫藥代表夏靜認為,這不是利潤低的問題,我覺得原因有兩個,一是職能部門不作為,二是廠家競爭太激烈。不生產的藥企因為其價格沒能中標,沒有醫院要它的藥了,這個藥是有保質期的,如果沒有銷路,肯定就不會生產了。中標的企業不愿意生產,肯定是因為對價格不滿意。因此藥企消極生產、制造短缺,想‘逼’有關部門為了鼓勵生產而提高藥品價格。
衛生部稱牽涉到藥品斷貨的事應由國家藥監局負責,而藥監局則表示“藥品停產屬企業的市場行為”。兩部委的表態,不說是推諉,至少也證明了政府干預藥品生產的蒼白無力,證明了有關部門對藥品緊缺無有效的防范和應對之策。
在缺乏政府長效干預機制的語境下,這也只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能緩解危機卻難治斷貨痼疾,解決不了魚精蛋白全國性缺貨及類似廉價救命藥全國性缺貨的危局。也就是說,如果魚精蛋白等藥品的產銷仍無利可圖,藥品短缺問題就不會絕跡;即使魚精蛋白不再短缺,還會有其他類似藥品會步其后塵。
在魚精蛋白之前,多年來屢有廉價救命藥全國性缺貨的危機出現,廉價救命藥全國性缺貨的危局已持續多年。而每當危機出現,有關部門政府都會“及時出手”,讓危機很快過去,但這些臨時措施無一例外的都沒有破解廉價救命藥全國性缺貨的尷尬危局。 |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藥企追求利潤最大化,選擇生產或銷售能獲得最大利潤的藥品,這無可厚非。但藥品有別于其他消費品,除了盈利外,還有公益的特性。所以政府如何在藥品的盈利和公益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讓企業有生產廉價救命藥的積極性,讓老百姓隨時能用上廉價救命藥,至關重要。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張旭建議,保障“好用價廉藥”的生產供應不能“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相關部門應定期對臨床緊缺、脫銷藥品開展研究和評估,摸清需求,商定生產企業名單。對于臨床無替代,但確有需求、利潤較低的藥品,相關部門采取相應的優惠政策,如由價格主管部門酌情調價、適當減免稅收等,減輕企業負擔,激勵企業的生產經營積極性。
有業內人士指出,此次魚精蛋白緊缺雖為個例,但反映出的是應如何有效平衡成本與定價,保障市場供應的問題。總體看我國藥品產業產能過剩,供過于求。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有效提高產業集中度、完善定價機制都是相關部門應該考慮的。加大產業政策引導力度、進行財政稅收補貼、靈活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藥品招標方法、納入基本藥物目錄等方面入手,鼓勵企業從事這類產品的生產,有效保障市場供應。
像歐美發達國家那樣建立廉價特效藥儲備制度,由政府指定一些廠家生產,并在稅收、資金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保障其合理利潤,保證這類藥品的穩定生存,就是一個最好的平衡點,這也是政府干預藥品生產長效機制的體現。
據新浪網一項調查顯示,目前“簡單方便”和“價格便宜”正是市民選擇網上購藥的兩大主要原因。國家對于網上藥店的許可證審批非常嚴格,但正規的網上藥店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而違法的網上藥店卻披著各種“權威外衣”紛沓至來,成為銷售假劣藥品的主要途徑,因此藥品網購需謹。
|